【人物專訪】方濟會彭育康修士發永願 經歷人生重要旅程決意修道
「我領洗後便開始思考聖召,但家庭情況和生活擔子令我有所猶疑。幸好2012年一次到意大利朝聖,當我走上聖方濟領受五傷的拉維納山頂,坐在大石上俯瞰山下景色,默想到聖方濟勇敢領受天主旨意,我便決心去開展我的旅程。」方濟會彭育康修士感受到聖召旅程縱然充滿困難,但天主總會給予人勇氣,也讓人互相扶持。
36歲的彭育康修士剛於聖文德堂宣發永願,這裡是他慕道以至陶成聖召的地方,而祭台後方的馬賽克壁畫,內容便是講述聖方濟在拉維納山與基督相遇的事跡,也正好對照著那次他被召叫的旅程。
「我知道自己並非單獨一人去回應聖召。」彭育康修士體會到,方濟大家庭成員之間的「手足情」是他在尋找聖召旅程中的動力。
60公里的手足情
延續至往後修道生活
修道前辨別聖召期間,彭育康與其他方濟青年及神師一行九人,2013年到意大利參加「方濟青年行」,是他2012年到拉維納山朝聖後,他人生中另一趟重要的旅程。這次旅程讓他更清楚天主的召叫,更明白手足情對信仰以至修會生活的重要。
方濟青年行中,參加者用了約一週時間, 從意大利西西里北上,走逾60公里到亞西西的方濟朝聖地。「大家揹著全程衣服和靈修書等雜物,令背包過重,有些成員在第二天旅程已吃不消,我們便幫忙為疲累的團友揹一些東西。」
「沿途延綿幾公里無遮無擋,我們為避開猛烈的陽光,早上三時便要起床準備出發。」部份團友腳底生水泡,前路艱難,彭育康便鼓勵團友;得悉意大利等地的方濟青年比香港團更早到終點,他與團友也心急起來,加緊腳步行往亞西西。而沿途誦唸玫瑰經,以及進入聖堂參與禮儀,都讓他們在行程中親近天主,聆聽祂的召喚。
行程中他也體會到團友互相扶持,原來比獨自享受,得著更深的平安,「旅程末段,我跟其他團友一樣,雙腿抽筋,不時要歇息,也要用熱水浸腳幫助恢復,大家要互相幫助。這艱苦的旅程讓我明白到,我們既要慷慨待人,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好意。」
行行重行行,團友終於走到終點——亞西西天神之后大殿,各地的青年在禮儀中分享信仰,也在交談中建立友誼。
走過人生低潮
學校埋下信仰種子終得茁壯
如果說人生是旅程,童年在內地惠陽客家農村跟哥哥弟弟一起長大的彭育康,八歲那年與媽媽和家人來港跟爸爸團聚,可算是他人生中第一段特別的旅程。初來香港時,語言不通,他經歷了一年多的孤獨。
中學時升讀方濟會屬校聖文德書院,他開始投入校園生活,但會考成績不理想,無法升讀預科,令他非常沮喪,留在家中無所事事一整年。面對生活壓力,加上家人勸導,他透過「展翅計劃」出來社會工作,後來通過外判崗位回到母校擔任電腦技術支援人員。「我每天都會到聖文德堂祈禱,昔日的信仰種子發芽,終於在2009年慕道、2012年領洗。」
彭育康領洗後加入「方濟青年」團體,同年到意大利追隨聖方濟的足跡到意大利等地朝聖兩星期。
經歷過一輪辨別,他在2014年入會。「初學培育比原定稍長了一年,令我學會以放慢的心去修道,因為聖召旅程要花一生去走,若當初我匆匆走到終點,可能沿途便遇不到那些幫助我成長的長上和教友。我也感謝已回天家的爸媽,他們培養了我樂天簡樸的個性,我每天都為他們祈禱。」
發願後,彭育康修士會繼續協助打理會院和培育教友靈修,過去幾年他在大角咀中華聖母堂的慕道團和主日學擔任陪談員,他慣穿會衣上課,「學生問我,會衣腰間的三個繩結代表甚麼?我答是神貧、貞潔、服從三聖願。」他體會到修道人自己便是個標記,要時刻去見證信仰。(鄧)
圖︰01 啟發彭育康修道的意大利拉維納山頂
02「方濟青年行」讓參加者靈性皈依,後排右三為彭育康
03 朝聖行讓彭育康(右二)更體會團體精神
04 在台灣接受培育時服務當地青年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