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家之家】讓堂區成為眾家之家〔作者︰溫國光〕

期數
4041
刊登日期
2021.07.30
作者
溫國光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8 月 01 日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信仰小團體, 堂區既由眾多和不同的家庭所組成,有復活的基督臨在其中,因而成為一個生活的「眾家之家」。隨著時代的轉變,堂區的生活和服務,要順應信友和時代的需要,為避免故步自封、坐井觀天,這個「眾家之家」應致力於靈性上的互動,在聖言宣講、聖事生活和愛德見證上,不斷皈依和成長。

正如教廷有關堂區更新的訓令提出,現今社會由於科技的不斷發展,生活的迅速轉變、文化的交替、交通的便利,以及信息交流的速度,正在改變人類對空間和時間的感覺。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團體,實是一個多元化的地球村。

因此,堂區信友的互動和溝通尤其重要,要讓這個「眾家之家」成為一個「相遇文化」的平台,就是一個促進對話、團結開放、克服孤獨的地方,這將會影響很多人的生活:「它是團體中的團體,是招呼旅途上口渴者飲水的聖所,為能繼續前進,以及不斷往外傳教的中心。」(《福音的喜樂》,28)其實,就堂區更新訓令內容之豐富,不能單靠教區、神職,或某些資深教友的努力便能實現,單是在「眾家之家」的一部份精神實踐,就需要全體天主子民的覺醒和合作了。

記得,在疫症肆虐的初期,無數的牧民創意,就是在行動中發展出來的。因著香港的防疫物資短缺,堂區遂成為一個防疫物資的分享中心。教友將寬餘的物資送往聖堂,那些物資就成了堂區和社區的救援,幫助了很多教友和街坊以應急需。隨著防疫物資的供應回復正常,很多堂區收集了大量物資,繼而一次又一次的社區關愛行動就展開了。無數家庭接受了「眾家之家」的幫助,拉近了堂區和社區的距離。然而,堂區和社區原為一家一區,藉此我們有了更深的體會。

無數家庭與眾家之家的相遇,宗教信仰的不同和生活價值的差異,造就了一個相遇文化的平台。在服務中,堂區更明白社區的實況;在關愛中,社區又更認識堂區的面貌,這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也是一份寶貴的恩賜。

不過,我認為牧民服務不應停留在此,慣由神職或堂區所主導的關愛行動,我們應培育教友積極的、有效力的和有意識的,去履行平信徒職務。所以,我們堂區曾為教友製作大量「關愛包」,內有口罩、禮券和手寫的福傳關愛卡,鼓勵教友藉此關愛包,與鄰居和街坊分享,展開牧鄰關社的大愛行動。幾個星期後,堂區就停止供應關愛包,希望教友能自製有他們特色的關愛包,繼續在社區生活中實踐愛德。這樣,盼望眾家之家能在服務中不斷成長和擴展。

最後,牧民工作常常都提醒我們要在行動中成長,要在悔改中進步,就讓我們時時信賴天主聖神的引領,努力上進,日新又新,奮力前行。 

 

  •  溫國光.聖若翰堂主任司鐸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