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檔案主任夏其龍神父榮休 在不同服務中發掘樂趣

期數
4043
刊登日期
2021.08.13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8 月 15 日 聖母蒙召升天節

為教區守護歷史檔案28年後,夏其龍神父今個暑假正式退休,返回出生地印度洋島國毛里裘斯,在寧靜中親近大自然,也思考往後的去向。他坦言很享受過去多姿多彩的教會職務,更寄語眾人遇困難時,要甘心面對所委託的職責,並從中發現工作的樂趣。

馬鞍山聖方濟堂7月中邀請夏神父主持彌撒,以歡送這位住宿於該堂區多年的神父。夏神父話別教友時,感謝教區給他機會,讓他退休後返回出生地,他請眾人為他祈禱,也歡迎堂區教友日後組團前往毛里裘斯。

談及他的祖家毛里裘斯,夏神父說那是個簡樸的地方,也是個象徵「苦盡甘來」的地方,「該國四周都是珊瑚,圍著火山島,地方比香港大一倍,但人口少一半,比香港清靜」;而奴隸工在蔗糖業艱辛的貢獻,使人明白蔗糖中是「苦中帶甜」(bittersweet),成就了今日的人間天堂。

原來夏神父的母親一方在毛里裘斯生活,父母都是華人,後來他父母在香港相識和結婚,婚後從香港移居當地以避過日軍侵華,待香港重光後便舉家回流香港。那時夏神父只有四歲,對這個島國印象模糊,但他一直記掛家鄉,近來他每年都會組織考察團到當地,認識異地文化,行程中他也有機會與親友見面。

1970年晉鐸至今,夏神父服務過公教報、天主教社會傳播處、教區檔案處等不同崗位,他說:「每一份職務都好像嗜好,做得很開心,因為可以學習新知識,也可以接觸和服務他人。」

向來關心社會民生的夏其龍神父,早年便開始推動本地社會的民主發展,90年代初獲委派接手教區檔案處,整理教區百多年來的資料。面對新職務他也盡心盡力去面對,善用辦事處內的資料,再加上他能操多種歐洲語文(拉丁文、葡萄牙文、德文、法文和英文),服務檔案處之餘也在香港大學進修,終於以香港天主教會歷史為題材,考獲哲學博士學位,論文其後也出版成書《香港天主教傳教史1841-1894》(三聯書店出版社,2014年),而這方面的研究興趣也讓他往後大力鼓勵各修會整理他們在香港的歷史,補充了本地教會歷史的不少篇章。

埋首檔案不沉悶 
          填補教會歷史以福傳

研究上百年的教會檔案,外人或許覺得枯燥無味,但夏神父卻自得其趣,更在教會內外推動檔案學,他出任過香港檔案學會會長,與同好合辦檔案課程,探訪本地以至境外的檔案機構,過程中不斷摸索發掘,並借用新科技去保存這些歷史寶貝。他曾形容保存歷史,「是與時間競賽」,因為舊史料會不斷流逝,檔案年與歷史學便要在它們消失前留下印記。

為他來說,檔案處成為了他福傳的新途徑,讓更多歷史文化愛好者,去接觸教會文史哲的一面。

這份獨特的傳教召叫,原來來自他青少年時期在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所接受的培育。中學時期,已領洗的夏神父經歷了思想上的皈依:「當時我比較孔孟與耶穌的思想時,感受耶穌一直是活生生的,二千多年來跟從者眾,於是從孔孟的學說中,我皈依福音。」

夏神父熱心參與堂區生活,「時常坐本堂黃景賢神父的『綿羊仔』,跟他一起探望教友。」中學畢業後他便決定入修院,當時也是坐在黃神父綿羊仔的車尾,手執藤籃,從元朗安抵當時座落薄扶林的聖神修院。

外界常欣賞夏神父關心社會大事的同時,待人細心,說話溫文,卻原來這跟他在元朗的日子也有關係。當時是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前,神職人員都很有權威,元朗的本堂黃景賢神父則更有其脾性,雖然他待夏神父很友善,但這位少年看在眼裡,也不時思索如何用另一種溫和的方式去接待教友。

熱愛歷史,再回看自己走過的路,夏神父說:「天主在歷史與我們說話……人若能甘心承受苦難與遭遇,看到天主的意思,就是真正的自由。」而在他心中,最重要的是甘心接受手頭的職務,如此便能感受當中的喜樂。

8月已抵達毛里裘斯的夏神父,會在休假期間思考去向,看看是否留在家鄉,還是另有去向。

無論如何,他寄語教友努力去跟隨耶穌生活,享受天主給世人的生命,多反思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傳揚福音。(鄧) 

圖︰01 夏其龍神父退任教區檔案主任,攝於教區檔案櫃旁。小圖示他以博士論文編成的中文著作《香港天主教傳教史1841-1894》
       02 聖方濟堂歡送住宿該堂的夏其龍神父
       03 夏神父主持檔案處活動
       04 1970年徐誠斌主教(右)主持晉鐸禮。右二至右四:夏其龍,鄭生來和關俊棠。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