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小團體】信仰種子:初期教會的信仰小團體
耶穌基督升天後,宗徒傳播福音,迅速打動群眾,大量教友湧現,他們自然形成團體,這就可以視為信仰小團體雛型。雖然當時並沒有「信仰小團體」這概念,但它的特質,為我們今天的信仰小團體來說,同樣有參考的價值。
那麼,當時的團體有何特質呢?我們在《宗徒大事錄》中的記述可以看出其特點:「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二42)這裡既讓我們明白團體聚會的內涵,又是團體聚會該做甚麼的標準。
在這句經文裡,指出團體會做的事情有三:「聽取宗徒的訓誨」、「擘餅」和「祈禱」。由於初期教會還未有完整的聖經,最早期的教會團體,要認識福音,就是聽宗徒講述耶穌的所言所行。今天的信仰小團體,當然不能由宗徒來訓誨,但我們已經有聖經、有教理,內容豐富,可以多元化地學習耶穌所傳的福音。因此,信仰小團體的聚會,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聆聽教訓,由耶穌而來,經教會傳給我們的教導。也許有人問,在彌撒裡聽講道,同樣是聆聽訓誨,那有甚麽分別?在信仰小團體裡,這種訓誨同時要在成員的互動分享中,與生活結合。
至於「祈禱」,就是靈修的培育。在信仰小團體的聚會裡,需要知識的學習,同時也需要靈修的成長。
「擘餅」就是指當時的禮儀,甚至是感恩聖事的雛型。在信仰小團體裡,並不會施行聖事,但不代表沒有禮儀的參與。舉例來說,邀請神父來聖屋,團體是應當參與的,這也是禮儀的一部份。又如團體內有婚事與喪事,團體本身的參與支持,也是重要的。引伸來說,信仰小團體是一個生活的團體,因為它不僅是靜態的聚會,更是在成員的生活中有所參與的。
以上三類內容,可以指向第四點:「時常團聚」。初期教會對信仰小團體的最大啟發,正是這一點。為甚麼我們需要信仰小團體?因為我們要因信仰而「時常團聚」。信仰不是禮儀、信仰不是聖經,信仰是生活,唯有在生活上能夠實踐的,才是真正的信仰,而要在現今的社會裡,實踐信仰,需要自己在價值上、態度上有很大的改變,才有可能在行動上改變。要達到這種改變,正需要有信仰的人,彼此扶持,互相鼓勵,走上成聖的基督徒之路。
「時常團聚」一詞,有三層意思,同時也是信仰小團體的三個目標:成員要經常聚會,要定時相聚,這是基礎。沒有定時的聚會,就很難保持聚會;沒有基督徒的團體,就不容易走成聖之路。不過,徒有形式,沒有內心的連繫,也不算得團聚。最後,這份團聚需要有天主在其中,唯有每個人都與天主緊密結合,在地上的人才可能在信仰中真正結合。(一)
- 天主教信仰小團體發展中心,以研究﹑培育及發展天主教信仰小團體為使命的教區善會。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