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滅馬鞍山村合情合理合時宜嗎?

期數
4045
刊登日期
2021.08.27
作者
縛眼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8 月 29 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政府去年10月刊憲修訂馬鞍山分區規劃,在貼近馬鞍山郊野公園綠化帶劃出8幅土地,以作興建公私營房屋及輔助設施用途,而在半山綠化帶將發展的私營豪宅,正座落在具70年歷史的馬鞍山村,村民多屬上世紀50年代馬鞍山礦場礦工後代,一旦計劃落實,村民將面臨滅村厄運,而散落在村和舊礦場一帶的礦洞及設施,其中有多處為二、三級歷史建築亦勢必被波及。惟是,政府早於09年5月刊憲,離奇地將馬鞍山村及其他古村在「文化遺產」欄目內剔除。

一向知悉馬鞍山村的發展與教會團體甚有淵源。50年代,天主教聖方濟會的神父及方濟各會瑪利亞傳教修會的修女在此辦學、救濟,與及提供醫療及其他服務,胡文義神父更於52年創建聖若瑟堂,該小堂於今被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基督教信義會亦在村內提供相類似服務,作為三級歷史建築的恩光堂現活化成鞍山探索館。

搜集多方報導的資料,馬鞍山村的風貌更為豐富,非一朝可以抹殺。四年前當時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94歲的霍文璽修女從台灣來港,再次踏足天主堂與40位當年學生一起祈禱。50年代她於此教學,80年代功成身退,這次舊地重遊,面對已交歸政府管理而殘破的二級歷史建築天主堂,傷感地說:「我不會忘記它以前的好。」場面感人,教友亦質疑政府的保育政策。另有早年學生廣叔,一直一家留村,致力活化聖堂成老人院、辦婚禮、礦洞成展覽館等,可惜舊生們難以支付所需巨款。他更將自己農地租與他人耕作,亦與當年礦工二代同學創辦老人會,提供服務,甚至殮葬獨居長者。亦有已離村村民退休後回村陪伴上代終老。

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博士對馬鞍山鐵礦場和聚落的地景進行了兩年的深入研究,週前於明報為文演繹花園城市倡導者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對一個地方的「價值」的觀點:「在愛自己家園的人的眼中,一個地方散發出趣味、韻味和獨有的特色,提升了土地的『使用價值』,是無價寶。可是對於眼中只有『交換價值』(錢)的人,他們大多選擇忽視「使用價值」才會衍生的精神文明。在山頂和半山區仍然住著與馬鞍山故事相關的後人,延續著『馬鞍山精神』,砥礪前行,繼續為這個山頭增添其『使用價值』。」在馬鞍山村展現的土地情懷與互助精神,是港人共有資產。現在可能一切都成泡影! 

認識到馬鞍山村的人和事,以至其歷史建築,總覺得政府對馬鞍山村有所虧欠。現在是舊債未清,掠奪再生!上月逾60戶村民發起聯署,向行山人士爭取支持不遷不拆,至今收集到逾千名市民簽名,另城規會收到7,000千多份意見,當中多達 99%反對,冠絕歷年同類改劃。政府選址貼近郊野公園(最近隔離約10米),分明為染指郊野公園試水溫。其實改規劃不單滅村破壞歷史文化遺產及生態保育,還增加區內人口和交通壓力。須知整個馬鞍山區不單人口飽和,並只有一條幹道,當局不思疏導,反而在山上建屋增路, 將造成馬鞍山區內迫爆的局面。其實很多經濟學者和環保人士都呼籲應優先發展棕地,以應付公營房屋需求。至於私樓甚至豪宅,以現時一年內9萬港人移民,65億強積金提取的局面,有需要人士不乏選擇,不用政府擔憂,修改規劃可以作罷。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