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代人】青年培育有危但有機(上)

期數
4047
刊登日期
2021.09.10
作者
張小宇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9 月 12 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自從教區於2017年推出「青年年」後,「公教青年」常常被神長掛在口邊,本文將從學校、堂區及小團體等方向淺談青年現狀。

天主教學校是不少天主教青年的起步點。修會、明愛及教區學校遍佈全港,每年培育近過萬位學生。若干家長都會安排子女於嬰兒時領洗,以便入讀天主教的優秀學校;惟子女入學後,家長便不會繼續培育子女的信仰。為了入讀名校而信教,固然是功利的行為,但當我們不能在堂區接觸青年,學校便給我們大量時間及機會去培育青年。可惜的是,學校有時基於各種原因,未能提供足夠的信仰培育資源。有學校沒聘請牧民助理;有學校只有兩位公教老師,或是只能夠讓老師兼教宗教科。至於一些擁有龐大資源的名校,公教活動只淪為學校藍圖的一行字,卻沒有進行實質的陪伴,往往只能夠舉辦與青年格格不入的活動。以本人的母校為例,中學裡可能只有約一成公教學生每週望彌撒。

應重視大專牧民工作

而大學裡的公教文化更慘不忍睹。每年香港各大專院校聯招取錄約2萬名學生,但是每年絕大部分大專天主教同學會可能只有十位新生加入。當然這不是官方數字,但是這絕對能反映出,留在教會的公教青年寥寥可數。再加上保安及疫情關係,神師未能進入校園為會員提供靈修活動,亦有神師公務繁忙,未必經常能抽空會晤會員和提供培育。與基督教團契龐大的資源相比,天主教大專聯會在人手以至會址等方面都顯得遜色。 一直以來,天主教大專聯會把各大專院校的天主教同學會連結在一起。但聯會這幾年未能選出會長,議會亦出現過不少爭議。故此我認為教區需要重視大專牧民工作這個問題,否則只會造成惡性循環。

堂區方面,它肩負重要的角色。不少堂區透過眾多優秀青年領袖及神父,建立出優良的公教青年傳統。在靈修活動外,亦有不少具創意的活動,包括啤酒節、遊艇派對、音樂劇等。可是亦有不少堂區,青年活動貧乏,甚至青年組已沒有青年。

青年不再參加堂區活動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堂區活動與青年格格不入,例如星期日舉辦的電影放映會,或平日晚上的明供聖體,很難吸引信仰未穩的青年參加。再加上不少中學生和大學生學業繁重,不易抽空參與活動。

有見及此,不少有資源及能力的公教青年紛紛創立公教團體,如基督青年行、Free Up Music、TOUCH 以及本人和一眾學生創辦的 Emmanuel 等。這些團體不受堂區及學校行政及資源上的限制,透過搖滾音樂、聖體青年組織、微電影等活動,以不同方式陪伴青年建立信仰。這公教團體人數亦不會太多,團員之間更能真正做到聆聽同行及陪伴。

因此可知,青年信仰培育有危亦有機,我們必須善用各種平台,加上充分的資源分配,以達致有效率的青年培育。

要解決青年問題有兩大方向。第一是要建立真正的聆聽及陪伴。

現在,教會最容易接觸青年的渠道是學校及堂區。試想想,對眾多不大認識信仰的學生來說,在宗教課或參與學校彌撒後,能夠吸收的實在不多。(待續) 

 

  •  張小宇.青年團體 Emmanuel 創辦人.曾任大學和中學的天主教同學會幹事

圖︰中學(大圖)及大專(小圖)的天主教同學會聚會資料圖片)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