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讀書】拆解香港建築的迷思〔作者︰陳婉君〕

期數
4050
刊登日期
2021.09.30
作者
陳婉君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0 月 03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香港,不需要地標建築。香港是半世紀以來變化最大的城市,這座城市充滿生命力,建築都是為人的需要而建造,你們的建築,都是有內涵的。香港獨特的地勢,和寬闊的海港,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城市風貌。」──日本建築大師磯新

「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建築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並結合了文化、經濟、政府政策、社會環境、技術等各因素的跨越時代、跨越歷史的藝術作品。荷蘭新世代建築師樓韋尼.馬斯(Winy Maas)說:「香港的建築,很悶。」香港的建築確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建築物條例、發展商以賺錢為本等,導致建築師的創意未能完全地發揮。建築大師弗蘭克.蓋瑞(Frank Gehry)說:「香港有很多建築物,但堪稱『建築』的卻不多。」

建築有著觸動人心的魅力,作者吳永順曾到訪法國東北部廊香小鎮的聖母教堂(Chapelle Notre Dame du Haut, Ronchamp)「朝聖」,這座聖堂以打破傳統常規而建成,卻不失聖堂的莊嚴與神祕感,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代表作。聖堂外形獨特,如一座巨型的雕塑,外牆是表面粗糙的白色水泥,上端是個往上翹的混凝土屋頂,貌似一艘船,是代表救贖的方舟。在傾斜而彎曲的牆上開著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的窗子,走進聖堂就能看見天然光從這些窗口透射進來,面對眼前的美景,他不禁感動地流淚。廊香小鎮的聖母教堂在1955年完成,是為了迎接梵二所提出的禮儀更新及簡化聖堂的禮儀空間。四十年後,1995年,作者完成了馬鞍山聖方濟堂的項目,為回應及配合梵二《禮儀憲章》,聖殿的設計極其簡潔和純淨,這是他將建築設計畢業論文《神聖空間的概念和精神》全情體現在聖方濟堂的設計上。

基督徒的生活是以聖堂為家,教會更是一切力量的泉源。香港就有三間百年老教堂:分別是建於1884年的聖約翰座堂(聖公會)、建於1888年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及建於1905年的玫瑰堂。「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就是在一切內充滿一切者的圓滿。」(弗一23 ) 

香港本土特色的唐樓設計,由青磚砌成主力牆來支撐樓面和屋頂,屋頂則是由木製的橫樑架成斜頂再鋪上瓦片而成,有旺角太子道西唐樓群、灣仔茂蘿街的舊唐樓等。唐樓沒有電梯,只有樓梯,走廊又長又窄,廚房多戶共用,沒有廁所及浴室,各層只有一個木造的馬桶,每晚有專人負責「倒夜香」,唐樓的設計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實況。作者帶領大家回顧香港已消失的重要建築:有舊郵政總局大樓,是香港首幢政府綜合大樓,樓高四層,屬愛德華式建築風格,1911年建成,1976年拆卸;告羅士打行,樓高九層,屬裝飾藝術建築風格,1932年建成,1978年拆卸;第三代的匯豐銀行總行,樓高十三層,以鋼架作結構,屋頂則是節節後退成梯形,1936年建成,1981年拆卸;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1959年建成,2006年拆卸;皇后碼頭,1954年建成,2007年拆卸。香港消失了的當然不止建築,還有那一點一滴將消失的記憶。


《建築.交響.夢》出版社天地圖書/作者吳永順/出版日期2021年7月/定價$168/ISBN978-988-854-972-6 

  •  陳婉君,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主編。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