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小團體】播種天國:信仰小團體與福傳

期數
4050
刊登日期
2021.09.30
作者
黃錦文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0 月 03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盛夏午後,天際陰霾四布,烏雲像一張黑傘,包裹穹倉。古琴的低吟聲中,沿著回憶的河道,回溯主耶穌升天之前,派遣給門徒的唯一使命:將福音傳到地極,在人間建設天國。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1990年12月7日,為紀念《教會傳教工作》法令頒布25周年,發表了《救主的使命》誦諭,文件第55號應用「福傳使命」一詞,指出使命是為福傳;第20號清楚指出,福傳使命是藉多元的形態,將天國實現於人間。通諭將福傳的途徑綜合為三項:一、傳報(Kerygma):包括見證、初期宣講、歸依和洗禮。二、共融(Koinonia):包含建設地方教會及信仰小團體,基督徒合一運動,福音本地化等。三、服務(Diakonia):即宗教交談、建設學校、醫院、出版社、大學與實驗農場等以塑造良知,藉此促進人類的發展。福傳使命的目標,就是在人間建設天國。

感恩祭是以不流血的禮儀標記,將主耶穌一次而永久、萬古常新的逾越奧蹟,此時此刻重現,邀請信友參與,與主共赴死亡、復活進入永生。所以彌撒是信仰生活的泉源和高峰。

理想固然美好,現實卻教人感慨!香港大概有40萬本地教友,連20萬外籍信徒,約有60萬信友。據非正式統計,慣常參與主日感恩祭的教友,或許只有10萬左右?由於外籍信友流動不居,假若只計算本地教友,意謂主耶穌恩賜教會100隻羊,卻有75隻流落荒野,情況令人驚愕! 

感恩祭既是信仰的核心,何以不少信友對之漠不關心? 

問題不在感恩祭,而在如何將彌撒天人合一的理想,實現於日常生活中。就此來說,教會需藉有效的「降生成人結構」(具體中介),將感恩祭精神落實信仰生活中,信仰小團體便是此一中介。

香港教區的慕道體系已非常成熟,過去幾十年,培訓了幾千位慕道團導師:現時每個堂區,都有足夠的導師開辦慕道班。疫情以前,每年大概有3,000多到6,000多位成人領洗,成績算是不俗。可惜因缺少領洗後的培育,五年以後,為數眾多的新教友不再參與主日彌撒,流失的情況相當嚴重。

如何幫助新教友留在教會,同時將其培育為積極的福傳使者?若以雪球比喻福傳體系,現時教區已有半球(慕道系統),只需將另一半球(信仰小團體)補上,便能形成完整的福傳配套。

小團體中心在過去八年,和明愛專上學院合辦小團體領袖培育證書和文憑課程,已培養了超過300位小團體領袖,分布於各堂區。

培育新教友為福傳使者,需按步就班。首先,已受訓的堂區小團體領袖,協助新教友組成小團體,換言之,就是在慕道團的基礎上,組成信仰小團體,並教導團員如何管理團體,及帶領團體作靈修、聖言分享等。與此同時,鼓勵團員修讀小團體中心的領訓課程,畢業後接手領導自己的團體。原先的領袖則離開團體,協助再新一屆領洗教友組織小團體。團員歷經團體生活的薰陶,充分整合於團體後,可邀請家人、朋友、同事等參加小團體。過了一段日子,當這些新團友愛上教會生活後,便可介紹他們參加慕道團,領洗後又組織小團體。如此,從慕道團到小團體,再從小團體到慕道團,形成一完整的福傳體系,循環不息:以往的半球,已成為完整的雪球,不斷滾動,愈滾愈大,碩果豐收! 

窗外雨聲淅瀝,一場喜雨,趕走了悶熱的天氣,古琴的音符,隨著雨點的節奏,清風中迴旋舞動⋯⋯(八) 

 

天主教信仰小團體發展中心,以研究﹑培育及發展天主教信仰小團體為使命的教區善會。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