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母玫瑰堂(上) 堂區+學校+明愛 保持福傳活力
按圖放大
1950年代,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戴天恩神父(Joseph M. Madeore)在堅尼地城創立聖母玫瑰堂,又開設聖嘉祿學校服務失學兒童。到了1960年,堂校一同遷入蒲飛路現址,雙方合力培育青少年,鼓勵了不少學生主動參與堂區主日學,繼而領洗去服務堂區,帶來了年輕的福傳活力。
聖母玫瑰堂一樓和四樓是堂區範圍,二樓、三樓是聖嘉祿學校,堂區主任司鐸林銘神父平日會到學校內,跟學生聊聊校園生活,也談談信仰;而教導主日學時遇見來自聖嘉祿的學生,他便會滿心歡喜。
「雖然我們只是個小堂區,少有大型福傳活動,但透過與學校及明愛合作,能緊貼居民的生活去為福音作見證。」堂區毗連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雙方因利乘便合作推動愛德服務,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前每月舉辦兩次的「愛心飯局」,讓基層街坊得以接觸福音,也形成了互助網絡,在疫情下彼此支援。
堅尼地城有不少基層家庭和長者,每當舉行愛心飯局,基層街坊或長者都會坐滿明愛禮堂,廚房內的炒菜聲音響過不停,只因教友義工努力把握一個半小時的緊迫時間,煮出逾百人份量的美食。
愛心飯局每次由十二位教友分頭煮出煎炒炆菜式,主攻小炒的義工蔡文鎬,因為昔日女兒就讀聖嘉祿學校而認識了聖母玫瑰堂,繼而領洗入教,奉教後他不但服務堂區,也邀請親戚參與堂區的愛德服務。
林銘神父說:「教友跟街坊都很珍惜這個聚會,用心與受眾去建立友誼。受助街坊有需要的時候,亦因此懂得向明愛或堂區求助。」
堂區與明愛合作 為基層建立支援網
疫情下飯局暫停,「飯腳」仍在聯絡群組內互相問候和交流防疫資訊;與此同時,堂區亦繼續進行「送暖」服務,30位義工每月上門為飯局參加者、行動不便的長者和新移民等,送上慰問與白米等生活物資。義工蔡文鎬喜見福音種子隨著家訪而播送到社區:「新移民街坊表示不需要物資,但很歡迎我們到來一起談天,部份家庭更在堂區領了洗。」
聖母玫瑰堂區教友透過家訪,也讓未能上聖堂的長者,重新感受到堂區的關懷。「第一次陪教友外送聖體的同時,看著長者感動幸福,我也流下眼淚來。」協助統籌送暖服務的教友徐韻馨平日協助外出送聖體給年長教友,「一位百歲婆婆耳聾,大家難以溝通,但我們關係很好,因為婆婆見到我們來探望,就經已很滿足。」
為長者送上聖體 帶來疫情下最大安慰
「我知道長者很希望領聖體,也希望有人探訪,便主動去做多一點。以往每個主日,我會探訪家居樓下的教友婆婆,跟她一起唸天主經、為她讀出主日福音,帶領默想、待她安頓心神後,便送上聖體。我一直探訪她,直到她離世。」徐韻馨說:「這工作好像很微小,但需要細心去照顧長者的需要。」
此外,堂區於疫情下與明愛變陣,提供一些更適切的服務,例如他們在聖堂禮堂舉行小型賣物會,以及網上賣物會,為基層人士售賣廉價物資。堂區牧民議會主席林惠明表示,教友都視堂區為家,也重視鄰里關係,故此不少人都積極投入堂區和明愛的愛德服務。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督導主任李樹嫻說,區內很多基層人士都輪候上公屋,他們中亦有人缺乏支援,明愛與堂區便成為了他們的聚腳點,也為他們建立支援網絡。
聖嘉祿學生與舊生 讓信仰種子發芽
堂區與學校緊密合作,聖嘉祿學校每年都會介紹學生,去參加聖母玫瑰堂的主日學。堂區亦每月為主日學舉行家庭彌撒,以鼓勵非教友家長慕道。
聖嘉祿學校校長張樂霈表示,堂校合作為學生帶來濃厚的宗教氛圍,而明愛的愛德服務機會,也讓學生發揮幫助別人的精神。最近便有多位學生獲嘉許為明愛出色小義工。
畢業生彭靖皓便是透過母校參與堂區主日學,領堅振後便加入了輔祭會,「我在輔祭會內認識了很多朋友和聖嘉祿的師兄。神父及輔祭不會責罵我們,若有錯,他們也只會在彌撒後細心講解,令我更有耐性去教導其他新輔祭。」
目前讀中四的他表示,堂區教友投入愛德服務,成為了他繼續服務的動力:「堂區年邁教友仍熱心參與彌撒和服務,這令我沒有藉口偷懶⋯⋯ 有時我也會參加『送暖』活動探望老人家。這種家的氣氛,令我感受到自己是堂區一分子。」他也不時鼓勵其他師兄師弟教友加入輔祭會。
堂區輔祭劉皓銘與其他一些聖嘉祿學校的校友,也成為了輔祭會的中堅。他們畢業後繼續服務,只因昔日神父與青年建立深厚友誼。他的兩名兒子也在堂區領洗,期望他們日後也能夠投入堂區生活,「雖然近月為了照顧孩子而未能輔彌撒,但我期待未來能夠歸隊。」
創堂的戴天恩神父把聖母玫瑰堂託付給玫瑰聖母,踏入10月玫瑰月,堅尼地城的教友可更熱心去恭唸玫瑰經。與戴神父同屬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林銘神父,期望延續前人愛窮人、建設堂區大家庭的方向,讓愛心在社區延續。
- 編輯 KC / 採訪 Joe Ta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