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札記】實習反思(下):愈顯主榮

期數
4053
刊登日期
2021.10.22
作者
Gabriel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0 月 24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2021年8月,我約了古道行的同事以及一眾好友行山,目的是參觀黃毛應、北潭涌及赤徑。可是,當天卻正好遇上了非常怪異的天氣:一時陽光普照,一時風雨交加,梅花間竹。俗語有云,天氣變幻莫測,可謂應驗至極。我的心態與身體狀況則隨著天氣的異常而反覆。最初,我滿懷信心,相信天文台的天氣預告,相信自己萬無一失的事前安排。可是最終,下雨與陽光的節奏使空氣彷彿變成了蒸籠,而原本簡單的路線由土地化成了泥地,穩固的石徑則變成濕滑的泥地,怨聲亦愈來愈大。

在如此坎坷的環境裡,我仿如目睹當年高主教的背影。跟隨他的傳教士身背沉重的物品,亦包括彌撒用的聖物,以及長達一個月的盛會用品,不卑不亢的前往他們的目的地。當年的傳教士在更加惡劣的天氣,在更加原始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邁向一所又一所的小教堂,務求為少之又少的會眾舉行彌撒,與當地的居民講述天主的道理。他們化使命為動力,不顧風吹雨打,在荒涼之地中豎立天主之家。這些教堂是他們堅持信仰的見證,而我正踏上他們當年留下的足跡。

來到北潭涌,我們鬆一口氣。經過了艱辛的路程,發現附近一間一般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士多竟然有營業,讓我們一團人可以稍事休息,實在感恩。在這個時候,隊長告訴我,赤徑因為安排上的困難去不了,目標未能「解鎖」。既然赤徑不去了,奇妙的安排將我們帶了去白沙澳。

傳教士身體力行,為當地的村民帶來了信仰和教育,以他們的智慧和身軀幫助當地居民改善他們的生活,更為村裡創建學校,教育村內的小孩,神父與修女於此地留下了無數的足跡。站在白沙澳聖母無玷聖心小堂的門下,我更加明白「AMDG」(愈顯主榮)對於傳教士有非一般的意義。白沙澳的聖堂有一個特點,是它的鐘樓仍在。我們看見打鐘的繩子就綁在牆上,不禁上前敲打。清脆悅耳的鐘聲突然間把我帶到從前,我腦海浮現了鮮明的圖像:神父到了,村內的信徒排著隊上來參與彌撒了。

雖然西貢的村落不如往日,古道行的研究除了能夠重尋當年的足跡之外,亦能重拾當年傳教士富有熱情的精神,為正被遺忘的歷史帶來新一股的衝擊,為傳教士走過的道路賦予一種新的使命。小歷史往往反映了大時代的變遷。隨之,保育的意義並不單指將過去遺留的東西保存,而在於了解這些小歷史的遺物是歷史巨輪中哪些因素的驅使,是哪個時代的產品,是哪些事件的見證。我們保護的不只是停留在建築的一磚一瓦, 了解它背後的故事,甚至延續它所象徵的精神,才是保育最終的目的。

 

  • 「古道行」復修和管理西貢的天主教小堂,發揮它們在靈修和文化方面的潛能。

圖︰蛋家灣村中的十字架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