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北角聖猶達堂(下) 培養信望愛三德 傳承信仰

期數
4054
刊登日期
2021.10.29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0 月 31 日 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按圖放大

由北角道行上建華街,路口轉左前行入不久,便可在一棟棟民居中見到聖猶達堂:灰色建築配以綠色玻璃窗、外牆更有許多十字架圖案,既有歷史感,亦十分莊嚴。

50年代,聖猶達堂的前身、位於平安台的聖達竇小堂不敷應用,時任本堂神父文明德便拿著聖猶達像,與教友由賽西湖起步四處找地方,但由於找不到合心意的地點,神父後來路經一山頭時便挖了個洞,再把聖猶達像埋在地下。過了不久,政府便批出建華街供教會建新堂。這個由歷任堂區神父、教友互相傳頌的故事,現今再由教友說起仍津津樂道。

教友關係緊密 服務中認識天主

聖猶達堂建立至今已有逾60年歷史,77歲的聖物組組員曾敏宜自小在教會學校讀書,直至結婚後於60年代在聖猶達堂慕道並領洗,見證堂區的成長。

年輕時她雖然因為工作忙碌而沒有參加善會,卻常有教友邀請她參加不同活動,深深感受到教友間的情誼;直至今天,教友關係仍十分良好:獨居的她早前腳部要接受手術,手術後便有五、六位教友定時帶飯探她,又留在她家中陪她食飯聊天,讓她更體會到堂區一家的意思。

教友間互相幫助,神父也關心教友,曾敏宜2000年喪夫,堂區問候和關心她外,神父更引領沒參加善會的她投入堂區服務,包括加入聖物組、到醫院擔任牧靈義工。

曾敏宜現在平日及主日彌撒前後都在聖物部幫手,向教友推介聖物,「希望教友藉著聖物,記起天主。」聖物部中最有特色的是玫瑰唸珠,因為這是由曾敏宜親手串的唸珠。

教友郭蓮華則於70年代加入聖猶達堂,她慕道領洗之後經修女介紹,便加入了聖母孝女會。她說當時聖堂的善會不多,在感恩祭中會由同一人負責讀經及領經,「那時候沒有讀經台、也沒有培育」,對比下,目前堂區的聖言培育更全面。

也因為當時堂區的善會少,孝女會成員有時也要幫手抹祭台、插花等,但她表示正正是這些服務加深了她的信仰,「每一次的服務都加深了我與天主的關係。」此外,孝女會成員每月的聚會、每年一次的避靜,也加深了她對堂區和教會的認識。

彩色玻璃畫 介紹主保特徵

聖猶達是跟隨耶穌的十二宗徒之一,但聖經有關他的記載不多。如果想認識這位聖人,可以到聖猶達堂一行,從聖堂的標記中去認識他。

從正門而入,由呈十字架狀的洗禮池沿著中間通道走至祭台,會見到主祭台中央背後的彩色玻璃畫——這個聖堂內突出的標記。

牧民議會會長陸兆康介紹時指出,玻璃畫由三組長方形玻璃組成。中間的是手持經書和長木棒的聖猶達。他手持經書代表他是猶達書的作者;持木棒則代表他殉道時,受棍棒擊打;聖人的胸前佩戴耶穌圖像,也代表他肖似基督。

至於聖猶達像玻璃畫左右兩旁的畫則是對稱的,各再分為上中下三幅,都是描繪主保的特徵。上方是十一條棕櫚枝套在皇冠內(十二宗徒中聖猶達排第十一,十一條棕櫚枝便代表著聖人;皇冠代表勝利的冠冕)、中間的圓形寫有「JESUS.CHRISTUS.DEUS.HOMO」(即耶穌基督,人而天主),下方是用了羽毛筆和墨水瓶承托著展開了的經卷(代表聖人是新約猶達書作者)。

聖言和聖體是信仰的核心,祭台的中央是聖體櫃;左側是讀經台,台前有鴿子雕塑,象徵藉著聖神的啟迪心靈,基督臨於聖言中。

設立信軒 望軒及 愛軒

信、望、愛三德是由天主注入教友靈魂,使他們能以天主子女的身份行事,掙得永生。聖猶達堂為培育教友,及使他們更認識堂區歷史,便開設了「信軒」(文物室)、「望軒」(青年閣)、「愛軒」(圖書館)。

信軒是宗教文物陳列室,牧民議會副會長楊婉文介紹時說,聖堂在2003年全面維修時,發現了大批宗教禮儀物品和文獻,例如歷史圖片、手繪海報;亦有禮儀用品,例如聖爵、祭衣等。「這些物品具備豐富的歷史價值。」堂區便成立了信軒,又製作了小冊子「信德標記」,當中記載60多件精要文物,附以說明,讓更多教友了解這些禮儀用品背後的信仰意思。

座落地下聖母山旁的望軒,則是青年聚會的地方,供堂區青年開會及舉辦活動。而愛軒圖書館則在地下大堂右手面,內藏的宗教書籍和影音材料可供教友借用,作為信仰培育之用。圖書館內設房間,供善會或教友聚腳交流。

聖猶達堂的歷史故事在代代相傳的同時,教友的信仰亦在信望愛三德之中逐步加深。

 

  • 編輯 KC / 採訪 Elaine 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