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輕狂】求知精神〔作者︰陳雋騫〕
「教育、學習」最重要的元素與目的,就是求知精神。人生至今參與過的導賞團多不勝數,從科學館到井崗山挑糧小路、羅浮宮到故宮博物院,因為歷史資訊豐富、牽涉的知識專門且繁多。就是求知精神,所以便有導賞員的出現,讓參與者以最短時間理解整個背景文化、領悟鑒賞的方法。當然參與者亦可隨時發問,以互動的方式集體學習。但問題就此出現:每次在發問前,內心都會盤算著如何發問得較有水準,不浪費團友的時間外,更可標榜自己的知識水平。只可惜是,其實有一些基本知識也搞不清並想即場請教,但問出來又有感愚蠢,香港教育下的習慣通病。
早前相約另一家有兩個兒子的家庭,一起參加「奇幻米埔」導賞團。首次踏足米埔自然保護區,還以為四個孩子會興奮無比,但可能候鳥與我們的距離太遠,看見他們的耐性逐漸消失,已沒興趣聆聽導賞員的講解。直至朋友的兒子在路上踢到一個大果實:「這個果實與蛋一樣大的,是甚麼來?」導賞員於是詳細介紹這個叫海芒果的植物,充滿毒性,輕則引起皮膚敏感,嚴重的可致命。他一聽到「可致命」便興奮無比,就這樣打開了他和導賞員的溝通大門。
導賞員每介紹一種雀鳥,觀察到他都會不停追問,沒有高低水平或尷尬的顧忌,只有對知識的追求!但就是這個像電台節目的對答,我們不敢問的,他都問了,我們才知道大白鷺的嘴是黃色、腳趾是黑色,而小白鷺是剛剛相反;琶咀鴨如何分辨雌性雄性;如何分別鸕鷀繁殖和非繁殖羽等,到最後連導賞員在大學時讀的科目和如何成為導賞員,也毫無保留地在團內分享了。這種發問精神、不標奇立異、沒威脅性、沒既定的偏見立場,只保留著追求真相的初衷,更顯得有水平、高情操,不單是我們家長要學習,更值得所有以追求真相為工作性質的人,及一眾單身男士所揣摩!
- 鋼琴王子陳雋騫在商場演奏成名、 在教堂司琴成長,最大成就是兩女之父。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