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讀書】感受寧靜的力量〔作者︰ 陳婉君〕

期數
4055
刊登日期
2021.11.05
作者
陳婉君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1 月 07 日 常年期第卅二主日

「寧靜是聲音和安靜構成了恰到好處的平衡, 催化感知能力,讓我們得以區別自身的存在與周遭事物,以看見更多未知。」 

世界愈來愈喧鬧,我們對寧靜的追尋越更渴求。本書作者普羅契尼克本身對聲音過敏,他非常酷愛寧靜,為了尋求精神和感官的絕對平靜,他毅然走訪世界各地,尋找他所能想像最安靜與最喧鬧的地方。

甚麼是寧靜?英語 silence 一詞,含有哥特語動詞 anasilan(表示風漸漸止息)及拉丁語 desinere,表示停止;兩個詞源都是有寧靜和行動中斷的概念。在無人的外太空,總該是絕對寧靜吧!太空人威廉斯(Suni Williams)告訴我們 NASA 研發了最先進的減噪技術,但火箭升空的噪音比坐飛機在機艙內所聽見的噪音大不了多少;在太空漫步時也不是想像中安靜,太空人需求與地面指揮中心時刻保持通話,她笑言:「如果地面上不時有人要你做這個做那個,你不太能感受到太空的寧靜。」在太空中,威廉斯確實曾有一次感受到寧靜,當時她們在艙外活動,地面要等待黑暗通過(行星自轉一圈九十分鐘,而太空船位於星球暗面的四十五分鐘,稱為黑暗通過)。這個時候,休士頓的地面通話暫時切斷,她們就懸在太空站邊緣,一切都是靜靜的,只聽見自己的呼吸聲,她,在安靜中感受到宇宙的浩瀚。普羅契尼克又找來聽覺科學教授史維基博士(Mario Svirsky),在音波圖像中發現在說話的同時,也有「安靜」嵌在字句之間,才能發揮出溝通訊號的作用。

嚴規隱修會在過往傳統的教規中,靜默禁言及獨身禁慾都被視為仿效天使的方法,因為天使只會在歌頌上主時才會張開雙唇。隱修士將靜默視為團體公約,也曾有隱修士在嘴裡含石頭長達三年,幫助自己保持安靜。美國中部的一位大衞神父表示教區居民根本沒有體驗過寧靜,他說:「我們會告訴大家,每天保留一段時間,不要開電視也不要放音樂,安安靜靜地坐一會兒,結果後來就有人哪怕只坐了短短半小時,也歡天喜地的對我說:『神父,那是我有過最深刻的感受!』他們只是生活中沒有可以比較的經驗罷了。」

《道德經》中講述靜:「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意謂達到空虛的境界是修道的極致;安守寂靜就是最實在之舉。萬物由此生生不息,也能觀察到萬物的根本與生命的循環,萬物如此興盛成長,都是回歸其根本,靜乃萬物之本源,也因此回復了生命。泰國著名佛教僧侶有述:「寧靜,不是我們心中以為的寧靜終於起了作用,而是當我反應平靜,那一刻就是寧靜,寧靜是我對事物本應如何的抵抗。」最後,普羅契尼克得出一個結論,寧靜並不代表全然的靜默無聲。寧靜和噪音是相生的,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對彼此反應。

天主正是透過寧靜對我們說話,當我們置身於寧靜,我們說的是靈魂的語言。「因為吾主上主,以色列的聖者這樣說過:『你們的得救是在於歸依和安靜,你們的力量是在於寧靜和信賴。』」(依三十15) 


《追尋寧靜:一場顛覆聽覺經驗的田野踏查,探索聲音的未知領域 In Pursuit of Silence:Listening for Meaning in a World of Noise出版社漫遊者文化/作者喬治‧普羅契尼克(George Prochnik)/譯者韓絜光出版日期2021年9月/定價$140/ISBN978-986-489-509-0 

•  陳婉君,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主編。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