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從「安心出行」看社會排拒

期數
4057
刊登日期
2021.11.19
作者
集思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1 月 21 日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由11月1日起,進入政府設施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包括圖書館、體育館,出入警署、法院、醫院等均受規限。12歲以下及65歲或以上,和使用「安心出行」有困難的殘疾人士可獲豁免。新措施引起多方的迴響,有人認為這有助防疫,亦令中央放心,可盡早與內地通關,但從實施多日的情況而言,此措施為最常使用政府或公營服務的長者和無家者帶來不便。據多個媒體報導,實施當日,街市外一早便擠滿長者,部份七、八十歲,他們沒有智能電話,又不懂填表,有人抱怨很麻煩,又說乘地鐵的人更多,為何街市強制要掃安心出行。由於太多長者選擇填表,一度派完中文表格,要填寫英文表,多個長者放棄入街市大樓,轉移到戶外買餸、街市大樓的攤販叫苦連天 …… 

其實相關措施一公布後即引起各界批評,有學者批評政府此舉有歧視窮人之嫌,基層市民和長者並非一定有智能手機,變相剝削市民使用公共設施的權利;而關注基層的團體指出現時只有少於兩成的露宿者有智能電話,當中不是每個人的手機可上網,而他們經常被盜取財物,有無家者曾節衣縮食後,購買約千元的智能電話,但在短期內,在睡覺期間遭人偷去手機,令他們不會考慮購買,因擔心會被偷。團體批評政策將最弱勢的無家者排拒於公共服務之外,程式理應使人安心,但現在卻叫人擔心,無家者憂慮一些生活必需如使用避暑避寒中心,或到體育館洗澡亦有困難。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亦批評,不屬豁免範圍的12至18歲青少年大多未有智能手機,尤其一些基層家庭在疫情期間,已需要利用父母的智能手機作網上學習,根本難以負擔一人一部手機,新措施變相將窮人和對數碼科技不熟悉的人排拒於外,甚至影響他們日常的生活。

要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必須擁有智能手機,而特首林鄭月娥今年4月亦曾說,「香港手機擁有率好高㗎嘛,大部份人都有手機,難理解為何不願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不過翻查統計處4月15日最新發布的《資訊科技使用情況和普及程度》顯示,2020年仍有約50萬10歲或以上市民沒有智能手機。從這幾天政府推行相關措施時所呈現的混亂,令人不禁問:政府做此政策決定時,有沒有參考相關的數據和考慮基層人士的實際情況。再者,一些前線的員工和政策的倡議者死守條文,忽略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如政府運動場的保安,要求帶著兩歲孩童的外傭提供出示12 歲以下的證明,方可進入運動場的洗手間,亦有官員說提供直線1823及 WhatsApp 支援不懂使用安心出行的市民。

人是上主的肖像,具備「獨特的價值」和「無可比擬的尊嚴」。要維護人性尊嚴,要追求一個讓人有機會活出這份內在尊嚴和價值的資源分配制度。在可能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透過各種措施為公民提供一個合理、可接受的生活環境、生活的基本需要,以及各項基本權利,包括經濟權利。檢視一個社會的健康程度,端視它如何對待社會上的無力自顧者和貧窮者,以及在它的社會政策如何回應他們的需要。筆者希望政府聽到最弱勢者的呼喊聲,暫停這措施,而非擴大限制範圍,再與內地政府商討通關措施時,也考慮弱勢者的權益。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