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到理講】靜 聽

期數
4057
刊登日期
2021.11.19
作者
楊漢明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1 月 21 日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一位獨居無親人的老伯患了左腦動脈栓塞中風,右邊手腳癱瘓和局部失去語言能力及有吞嚥困難。醫生向他解釋需要插胃喉才能給予必須的口服藥物。老伯神智清醒,但不能理解醫生說甚麼,也看不懂文字。

生命和醫學倫理有基本原則,例如:「不可傷害」,「公平」,「行善」,「尊重自主」。醫療服務提供者都持守這些原則。其中服務過程一般都會與病人和家屬保持溝通,如解釋病情、治療方案、以至重大的決定,如「不作心肺復甦決定」(“Do Not Attemp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基於種種因素,如病人的表達方式,語言使用,背景,面見的時間限制等,我們往往以為是必然和相對簡單的聆聽對談,不一定是準確無誤的。換句話說,服務提供者甚至病人的照顧者是否真的明白病人的需要? 

有一些疾病會使病人出現表達困難。例如,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的患者,說話時的聲音很小(微語 microphonia),也需要較長時間才開口說話(言語猶豫 speech hesitancy)。一些腦認知退化的患者,和中風的病人(若影響左腦言語區),會有「失語」aphasia 的情況,難以有效的言語溝通。

縱然沒有這些言語的疾病,不是每人都能清楚表達自己的問題和需要。情緒的因素,如焦慮,憂鬱,會直接影響語言的表達,例如用了間接的說話。

要學習主動並積極的聆聽,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病者的需要,從而提供適當的建議,治療決定和服務。

怎樣才是好的聆聽者?有甚麼方法做到有效的聆聽?蘇利文神父(James E. Sullivan) 在他的著作「善聽者」(The Good Listener)有他的經驗分享和說明。「善聽」有四個步驟:1. 步出聽者自己的世界,從而避免先入為主;2. 進入對方的世界,嘗試理解對方;3. 了解對方最深的感受;4. 給予對方足夠機會表達反應。蘇利文神父指出,重要的是自己表達時的「整體態度」和聆聽時留心對方回應的「解碼」。看似老生常談,實在把這些建議實行並不容易。怎樣能步出自己的世界?在醫療的工作環境,我們要保持需有的專業標準,也必須努力維持人性的服務。在極之繁忙的工作環境,能夠做到以上的要求,是持續的挑戰。天主教會有很豐富的靈修傳統,能給我們很好的指導及方法。同時能加深並力行信仰,也能應用於每天工作,保持生命倫理應有的態度。聖本篤會規能給我們一種方法。「靜」是指盡量保持不說無必要的話,盡量去聆聽。本篤會士華安博神父(Ambrose Wathen)解釋「靜」的第三重意義是為聆聽。「靜」是步向「謙遜」的過程。聖本篤指出,謙遜由敬畏天主開始,以貫徹實行謙遜行動,以愛天主作結。以謙遜之心,開放的態度去嘗試了解病人真正的需要,才能恰當的提供合適的醫療服務。

醫生觀察到這位中風的老伯不能明白他的解釋,就用錄像表達插胃喉的用意和過程。其間用了多些時間加上手勢解釋,並給老伯多點時間考慮。老伯逐漸表示明白,並點頭表達接受這個醫療程序。

參考資料: 
1. James E. Sullivan. The Good Listener. Ave Maria Press. 2000. 
2. Ambrose Wathen. OSB. Silence: the meaning of silence in the Rule of Benedict. Consortium Press. 1973. 

 

  •  教區生命倫理資源中心 作者為腦科醫生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