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札記】李小龍大橋

期數
4057
刊登日期
2021.11.19
作者
林雪碧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1 月 21 日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1973年電影《麒麟掌》公映,故事講述龍飛寄居於鄉村茶寮,後來因仗義助人而與村中惡霸結怨,隨之展開連場惡鬥。上映11日,票房72萬餘,當年排行第25位。此片劇情沒有什麼看頭,拍攝手法沒有什麼特別,第一次擔任主角的演員小麒麟也沒有因此走紅。

寫了一大段,李小龍還未出場。

《麒麟掌》的宣傳重點不在劇情也不在演員,而在該片的義務武術顧問——李小龍,片末播放拍攝花絮,焦點當然是李小龍,這亦成為票房來源。而片中的茶寮建在一座大橋之旁,於是,李小龍的戲迷把那座橋稱作「李小龍大橋」。

寫了兩大段,與古道行有何相干? 

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只因《麒麟掌》主要在北潭涌取景,李小龍大橋正名為復興橋,乃走向聖母七苦小堂的主要通道。

復興橋建於1954年,橋長140呎,闊6呎。建築費8300元,當中由政府提供水泥鋼筋約值4000 元,餘款由鄉民集資,教會捐助300元,為最大的單筆捐款。以當時一個普通工人每日工資3至5元,建築費當屬鉅額,所以報章每以「偉大」、「宏偉」形容。大橋建成,鄉民舉行了一個盛大慶典,請來西貢紳商數百人參加,南約理民府高志主持剪綵,范慕琦神父灑聖水為大橋祝聖;同日並成立北潭六鄉福利會,加強六鄉的連繫。

范神父被邀請為大橋祝聖,反映出 當地鄉民普遍接受天主教信仰,與教會之關係非常密切。反觀今日香港,以神父為大型公共設施祝聖祈禱,似乎是難以想像的。

復興橋之建造,當然不是為了拍戲之用。大橋座落於北潭涌,橫跨龍坑。北潭涌毗鄰鯽魚湖,東接上窰、黃宜洲諸村,為北潭六鄉之中心樞紐。幾十年前,六鄉鄉民若要到西貢墟,或徒步,或到上窰碼頭搭乘街渡;若要到大埔墟,則走山徑「榕北走廊」到榕樹澳再坐船。無論走那邊,都必經北潭涌。然而,龍坑接鄰海口之處,河面廣闊,鄉民要涉水而過,尤以長者、小童或運送貨物者,更感不便;每逢雨季或遇潮水高漲時,極為危險。復興橋之建成,改善當地交通,對鄉民至為重要。橋頭立有石碑,寫明建橋之原由,以為紀念。

如今看復興橋,普通水泥橋而已,有河就要有橋,似是理所當然,沒有幾個人會想到昔日鄉民建築之辛勞與得橋之喜悅。青山已非不改,綠水亦非長流,橋旁邊的草坪成了紅樹林,電影中的小屋已重建成新式住宅,小麒麟和李小龍俱已作古,也許有一天復興橋亦會被拆毀,不留一絲痕跡。

報載《麒麟掌》在菲律賓等地上映時曾引起爭議,因為電影公司以 Bruce and I(小龍與我)作宣傳,與劇情毫不相符,被視為誤導性廣告。讀者看我這篇文章與標題,當有同感。

  • 「古道行」復修和管理西貢的天主教小堂, 發揮它們在靈修和文化方面的潛能。

圖︰復興橋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