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入會六十年,豁達面對人生 白敏慈神父
你可知道,每年各堂區施放堅振所用的聖油,或是病人臨終傅油所用的聖油,從何而來?究竟是誰調製?這些充滿清香味道的聖油,原來是耶穌會士白敏慈神父教導一群教友義工調配製作,一做便做了20年,這位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及聖經學院教授今年慶祝入會60年,確實值得恭賀。
調製至聖之油出於偶然
為香港教區調製至聖之油,白神父表示,一切源於巧合:「1992年我從澳洲回港,從關懷愛滋病協會認識了芳香治療所用的香薰油,覺得那氣味很特別,自此開始為教區調製。」香油主要購自聖地耶路撒冷,每公升大約港幣1,000元,買回來後按不同份量和比例調製,再分別裝入400餘個小樽,分發給各堂區。白神父表示,新購的香油一般可以儲存兩年。
白敏慈神父擁有一副混血兒外貌,原來他父母是華裔、葡萄牙和馬來西亞混血的澳門人,他有7位姊妹和3位哥哥。白神父在廣州沙面出世, 之後領洗,父母皆是虔誠教友,他六個月大搬到澳門居住,大約五歲時舉家移居香港,在喇沙書院渡過中學歲月,聖召的種子亦在他心裡發芽滋長:年少的白神父到聖德肋撒堂參與彌撒及辦告解,認識了耶穌會士蘇惠民神父,覺得對方和藹可親,很關心窮人,因此渴望加入耶穌會,家人亦支持他的決定。
進入初學 開展教育工作
白神父進入初學,他坦言當時生活簡樸,初學生的性格單純,過著富規律的團體生活,早睡(晚上9時半就寢)早起(早上5時半起床), 六、七名初學生最終只剩下徐志忠神父和他留在耶穌會。其後,白神父被派往澳洲讀書,他先修畢三年哲學,之後入讀心儀的化學系。
原來白神父年輕時候渴望與德蘭修女一起工作,為窮苦者服務,但修會卻另有安排:他奉派到澳門利瑪竇中學教授英文和化學,同時學習廣東話——原來他在1975年晉鐸前,從沒有正式學習這方言。當年他在喇沙書院讀書,因無法應付中文默書,遂選修葡文代替。直到1976年,他才到中文大學,用了一年時間正式學習廣東話。
語言無界限
與學生關係亦師亦友
畢業於美國柏克萊神學院的白神父取得神學碩士(主修聖經),1979年2月在美國三藩市矢發永願。其後返回香港,在香港華仁書院任教十年,白神父自言以廣東話跟學生溝通及教學問題不大:「我主要看英文課本,彌撒講道、與善會開會及教書則說廣東話。」至於個人靈修及祈禱則使用英語。
樣子嚴肅的白神父直言,在香港華仁書院擔任校長時並不嚴厲,假如學生犯錯,他會向他們「講道理」,又說頑劣學生其實不多。白神父自1992年起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神師,九十年代初亦曾經擔任香港大學利瑪竇堂宿舍舍監,與宿生住在一起,感情融洽,當年的宿生仍與白神父保持聯絡,閒時相約共聚。
疫情下敢於擔當
刻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未受控,白神父憶起昔日沙士的肆虐的情景:當年(2003年)他得悉新加坡政府將沙士病人遺體立刻火化,家屬不能向至親道別,只收到亡者骨灰,做法太嚴苛,對此深感不妥,遂聯絡時任副主教陳志明神父,表達有關看法,最後香港教區挑選了五位神父,讓他們到明愛醫院學習傳染病保護、感染控制及衛生常識,白神父是其中一人:「我當然感到害怕,但為臨終病人聽告解和傅油非常重要, 即使害怕也要做。」
古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年屆80的白神父笑言現在外出乘車,有不少人給自己讓座, 坦言對比年輕時候,自己現在更加留意別人在生活上的難處,因為近年耶穌會投放更多時間,關注環保,關顧窮人和年輕人。另外,也有教友找白神父輔導:「社會突然出現很多規則,家人的關係其實不和諧,也有家庭討論移民問題。」為此,白神父對人生亦有新見解:「朋友和記憶皆可以自己選擇,要訓練自己只記下開心事情,提醒自己找些正面事情記錄下來。」的確,人生苦短,與其牢記不如意事情,或是耿耿於懷,倒不如放開懷抱,開心度過每一天。(慈)
圖︰01 白敏慈神父
02 年輕時候的白神父(左)
03 晉鐸後舉行首祭
04 親友們祝賀白神父入會60年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