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挾醫修道專研倫理 篆刻書寫天地人和 譚傑志神父

期數
4064
刊登日期
2022.01.07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1 月 09 日 主受洗節

書畫蓋上了篆刻印章,才算圓滿,印章也代表了書畫家的風格與造詣。對於熱愛國粹的譚傑志神父來說,書畫與篆刻是他光榮天主的媒介,也寄託了他對天主和生命的熱愛。

「篆刻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它將中國文化與靈修互相結合起來。」基督軍修會譚傑志神父修道前行醫多年,他善用昔日的醫學知識,結合信仰去研究生物倫理。譚神父曾任羅馬宗座宗徒之后大學生物倫理學院院長,近年主要在羅馬和香港兩地服務,例如在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授課。譚神父修道後全心為天主服務,一度為鐸職與學術工作,放下了書畫與篆刻。

直至近年回到香港老家,與舊雨新知相聚,重溫中國文化種種,重燃他對中國藝術的熱忱。他把所有信仰精華與個人領受以書畫與篆刻表達出來,這份靈修促使他更熱愛天主,作品不但成為培育與福傳工具,藝術也成為他與其他宗教與社會人士交談的平台。

他曾為教區視聽中心「藝術顯主榮」項目,主持培育活動,早前他更義賣作品,為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籌款。

國畫與篆刻,讓譚神父有更多機會參與宗教與思想交談。最近他與民間機構推出新書《天地人和:書畫篆刻神修拾穗》(和富慈善基金2021)是他的「靈修札記」,更是他的交談成果,當中談到信望愛三德,新書也是福傳和培育青年正面價值的工具。

加入十字架標記
為國粹推陳出新

「我的藝術用於光榮天主,每份作品都表達了我與天主的關係。」譚神父在新書中的篆刻作品《天地人和》,刻劃天主從天降臨,道成肉身,「在古字中,『天』和『人』的字根相同, 都是柴枝人形,圖案裡面的『天』主從天降臨, 但『人』形的跪姿則代表天主虛空自己、耶穌倒空自己」,圖案中心的十字架,聯繫了天、地、人,更畫龍點晴地帶出了救恩。

這枚十字架亦是譚傑神父作品的常用標記。他常以十字架的救恩,為生命與苦難指向信仰的出路。

移民彼方傳承國粹
雕刻刀下與主相遇

決心與基督同背十字架,緣自家庭的信仰培育。譚神父全家是堅道主教座堂教友,他入讀聖若瑟書院,1980年隨家人移民加拿大。師承嶺南畫派,12歲起開始習畫,直至1994 年,他28歲時加入基督軍修會做修生,才放下了國畫與篆刻,只是偶爾為愛德工作籌款而獻藝。

現在,這份國粹成為了他夜闌人靜,或靈感到來之時的靈修活動。譚神父在會院中收藏了數百份作品和逾百塊未經雕刻的石頭。篆刻多用質地較柔軟「青田石」,但仍相當費力,力分剛柔,章分陰(凹)陽(凸),「但書法比篆刻更困難,因為變化更大、意境更高,在遼闊的紙上表達深刻的思想。」

譚神父字體剛勁而清晰,但他坦言昔日當西醫時,一如行家,寫藥單寫得非常潦草,「每天都開重覆的藥單,自然會寫得潦草,但書法不同,要慢慢寫,而寫出來的字也是獨一無二的。」 

無論磨墨書寫或拿刀雕刻文字,譚神父都把信仰與倫理思考寄託在作品當中。有感於現在最大的倫理問題,是人想主宰一切,取代天主,長生不老,他希望透過作品中的天地人和,與天主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去感染他人。

「學術研究工作像繪畫,你預計不了、看不到結果,要多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慢慢帶出全貌。藝術是興趣,學術研究工作是我的神父職務, 在相對主義盛行,人性與真理變得相對,以及性別概念紛紜之時,我希望釐清倫理原則,也希望讓身體神學惠及社會,幫助眾人在當今的思潮中自處,找到天主。」(鄧) 

圖︰01 譚傑志神父新書內的「天地人和」篆刻
       02 製作了大批圖章
       03 年輕時行醫
       04 早年學習國畫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