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團體推動農地復耕 打造靈性培育的場所

期數
4066
刊登日期
2022.01.21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1 月 23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本報訊)近年全球對生態環境與保育的議題,以及氣候變化愈趨關注,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頒布《願祢受讚頌》生態通諭倡議信徒作生態皈依,愛惜共同家園,為破壞生態悔改。有本地修會團體回應通諭的教導,過去四年多來籌備田園,邀請信徒在田間耕作,從耕種中細味大自然的奧妙,一起看守天主給予的樂土。

寶血女修會位於粉嶺龍躍頭一號橋的一幅佔地約一萬餘呎的農地,剛於去年11月底邀請數十名教徒在田園開墾土地,並種植了太陽花、紫雲英、青皮豆、油菜花和蕎麥。在鋪上蕎麥種子的田地已開出了一朵朵小白花,其餘農作物也慢慢地長出枝條,靜候收成。

這片「寶血田園」,由去年底推動土地「復生」計劃,寶血田園負責人莊晉宜修女期望,信徒藉著種植過程,重新與造物主和人建立關係,「當你親身落田耕作,便能體會當中的意思。」

耕作復生土地

「土壤中住著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一湯匙的土壤裡面通常含有10億隻細菌、上百萬的真菌、還有約上百萬個原生生物和幾百隻的線蟲。」這是在計劃中所提及,在土地中發掘出天主創造龐大的生態系統,莊修女說:「當翻鬆板結的土地,空氣中的氮進入泥土會成為土壤中養份,形成微生物群,再加入堆肥為微生物供應食物,撒上豆科植物種子作綠肥,然後澆水,有助恢復泥土的生物多樣性,重建土壤中的生態系統,使土地復生。」

寶血田園由2016年開始籌備,剛在去年11月舉行祝福禮,並推動土地「復生」計劃,為期約三年,田園分為三部份,分別是有機田園、提供工作坊的地方,以及靈修花園。

修道前為執業中醫師的莊修女把田園結合了中醫學的身心靈及全人關顧的元素,期望進入田間的人親身感受土地復生的過程,「田園不是生產農場,而是靈性培育的場所,體會天人合一。」

她認為,種植能發揮柔性魅力,曾有年長婦女在田間種植時學習到,要使植物生長良好須有適當的距離,她以此比喻為與子女相處之道。莊修女期望前來田園的人可從耕作中由自己去感悟箇中價值觀。

堂區設園圃建立心靈空間

另一方面,有堂區亦推行園圃和耕種計劃,體驗天主的創造,培育靈性。聖依納爵堂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最近在聖堂側面通道設置「心靈園圃」,這個大約八平方呎的小天地種滿盤栽植物,包括秋葵、青瓜、辣椒等,由10多位教友合作打理,平日則由堂區職工協助看顧。教友透過園藝分享信仰和美味蔬果,將因著疫情而變得疏離的人際關係,重新凝聚起來。

「我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天主創造萬物的奧妙,除了口福,也品嘗心中甜蜜,真的要感謝天主。」園圃小組協調人徐潔貞表示,雖然盤栽曾被颱風吹毀或遭蟲害,但教友常存希望,以愛心對待植物,最終獲享美果。

礙於疫情下難以聚會,參與耕種計劃的教友透過手機群組分享心得,徐潔貞說:「我退休前是教師,園圃使我體會到每個孩子皆像一粒小種籽,需要用心栽種,才能令他們茁壯成長。盼望教友們能透過園藝滋養心靈。」

「好土地」家庭耕種

「有的落在好地裡,長起來,結了百倍的果實。」(路八8) 是聖伯多祿聖保祿堂由本年開始推出「好土地」家庭耕種計劃所引用的聖經句子,該堂主任司鐸包俊偉神父(Gervais E. Baudry)鼓勵公教家庭透過農耕,體驗天主的創造,結合多個天主教家庭以促進認識,並藉此培育親子間的共融,從而一起愛護大自然。

這個家庭耕種計劃於八鄉的一幅農地實行,此地早在70年前由教友買下供堂區使用,此後一直把田地出租,包神父指出,面對近兩年來因著疫情限制了人們的生活,教友在堂區也減少交流,他希望以共同耕耘的土壤,增進教友間的互動。(高╱鄧) 

圖︰ 01 聖依納爵堂設置「心靈園圃」
        02 寶血女修會「寶血田園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