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方濟堂(下)培育青年傳承百年根基

期數
4066
刊登日期
2022.01.21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1 月 23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按圖放大

馬鞍山聖方濟堂早前慶祝建堂25周年,不過這堂區的 福傳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最初傳教士從西貢遠赴到該區為村民付洗,二戰後礦業興盛,方濟會傳教士在礦山上建立小堂,小堂輾轉搬遷,最終遷到恒光街現址。雖然礦山的傳教生活已成過去,但聖方濟堂教友仍致力保存這段歷史,也延續先賢傳教精神。

修道前從事工程的助理司鐸殷灝峰神父,早前夥同聖若瑟工作坊成員,將樓梯翻新為歷史長廊,並掛上18幅相片,展示由1952年在馬鞍山小堂至現址的歷史,留住昔日的溫韾片段與舊堂面貌。

歷史長廊裡每幅相片,都是老教友林木波的回憶。近年堂區與方濟會士舉辦尋根之旅,率領已遷離礦村的老教友和修道人,上山回憶當年情,他們都對馬鞍山充滿歸屬感。70多歲的林木波是少數仍留守礦村的村民,他每次都招待舊街坊,與他們重遊山上的聖若瑟小堂等遺址。惟小堂屬近年結構不穩,現已遭圍封。

老教友守護山上社群

「我們老人家在山上讀書和領洗,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修女教書和教授主日學,方濟會神父在聖堂開彌撒,沒有人比他們對村民更好了。」林木波在山上組織團體去服務村民,也協助修道人派發救濟品。他希望留守服務,延續前人的愛心。

現在山下的聖方濟堂,中年與年輕一輩仍對堂區充滿歸屬感,因為方濟會士走到山下繼續服務,接任的教區和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同樣熱愛青年。

參與籌設歷史長廊的堂區牧民議員議員劉耀琮,畢業於馬鞍山聖若瑟小學,他感激創校的方濟會士經常陪伴青年,熱心福傳,促使他長大後服務聖方濟堂。劉耀琮與教友分工,整理堂區歷史資料並為老教友作口述紀錄,「參與這項目的最大得著是認識山上傳教士和老教友的信德,傳教士在匱乏中仍積極服務,老教友仍保持友愛,將信仰傳給新一代人,教我們敬佩。」60多年前,方濟大家庭在山上設有聖堂、學校和醫療室等,成為了福傳標記。

青年傳承服務精神

為延續堂區的服務精神,殷灝峰神父鼓勵主日學學生加入輔祭會。主日學的小輔祭在禮儀中,由同樣在主日學畢業的大輔祭帶領,學習在禮儀中服務,培養歸屬感;教友們的支持和肯定,令他們於團體中成長,傳承服務精神,「有些孩子是半推半就前來服務的,經過一兩年時間後,他們結識了朋友,懂得照顧自己之餘,也主動去服務他人。」

馬鞍山聖方濟堂於1996年建成,是一座樓高四層的多用途綜合式建築,包含一所可容納400多人的聖堂、樓上有一間大禮堂、神父宿舍和多間教室供主日學及慕道團使用。聖堂經歷25年的風吹雨打,難免需要修補。每當聖堂有需要進行緊急維修時,殷神父便會拿出工具箱,穿上工作服,作應急處理,為教友提供舒適安全的祈禱環境。

在聖堂內,半圓形的教友座位圍繞著祭台,祭台正面懸掛了一個聖達勉十字架:約在1205年,方濟就是在亞西西聖達勉堂經驗到十字架上的耶穌,令他的生命起了重大改變。現在這聖物帶出了主保的皈依精神與靈修

與祭台遙遙相對的,是一個十字型洗禮池,背面有一片彩繪玻璃畫,圖案是描繪象徵聖神的鴿子。

聖堂內側另一幅巨大彩繪玻璃畫,描繪了熱愛大自然的聖方濟,他正舉心向上,讚美天主:「我的天主,我的萬有。」

站在祭台前,在聖堂上方有三幅揭示方濟生命中三件重要事蹟的油畫,分別是:方濟聽主命重修破落的聖堂;方濟與良兄弟訂立小兄弟會規;方濟為肖似基督甘願領受五傷。這些畫作讓教友加深認識主保生平。

聖堂外面有一個小廣場,裡面的小花園建有聖母岩,及主保方濟銅像,帶出方濟與萬物的和諧關係。

每星期的主日彌撒開始前,輔祭在聖堂小花園敲響銅鐘,發出清脆的鐘聲。這個於1904年鑄造的百歲銅鐘,由創設山上聖堂的方濟會士胡文義神父(Eleuther Van Hoye)帶來,後來因舊堂拆卸而被棄置,教友發現後如獲至寶,把銅鐘安放在聖方濟堂內,繼續為馬鞍山的教友服務,象徵山下和山上的信仰一脈相承。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JosephTang 設計 Mike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