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札記】探西灣之源流 感先賢之艱辛(上) 

期數
4066
刊登日期
2022.01.21
作者
Mandy Chiu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1 月 23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2018年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成立,以海星小堂為首個修復項目。一年多前跟隨阮志偉博士帶領「教區古道行歷史小組」考察西灣海星聖堂和海星學校時,周圍長滿雜草,牆身斑駁,屋頂倒塌。經過重修後,回復小堂和學校樸實無華外貌,感到興奮。

為了讓教友及巿民加深認識昔日村民生活狀況,及傳教士對村民信仰生活的影響,我們訪問西灣村村長黎恩先生及村民,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細節,及還原村落早期生活狀況,又樂意為我們解釋,我們對此銘感五內。

據西灣村長黎恩提及《新安大浪西灣黎氏族譜》記載,其祖先由江西遷到新安縣後,十二世祖念溪祖再分遷大浪西灣,其他後人分遷到蠔涌、萬宜灣和鹹田灣等地。村民以漁耕為主,過著種田、養豬、養雞及夏天捕漁的生活。在老村民黎育如訪問中補充了他們祖先來自東莞大嶺山鎮祠堂村(音譯),大約有300多年,已經有十代人在此居住,戰前以製炭為副業,間中還會運些米在西貢墟巿售賣,換取糧食、火水、火柴等,自給自足,很原始的世外桃源生活。

雖然政府有時會提供一些牲畜、飼料等援助,可是當時西灣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生活艱苦。黎村長回憶起林柏棟神父與范賚亮神父帶來麪條、油與麪包等幫補資源匱乏的村民。此外,林神父協助他入崇真讀書,到現在仍然印象深刻。

黎育如補充了村民歸信前,西灣上村有祠堂與天后廟,現已廢置,令我們了解到村民歸信前的習俗與信仰。1915年開始,丁味略神父(Rev. Emilio Teruzzi, PIME, 1887-1942)在西灣傳教,與村民建立互信關係,至戰後,文明德神父(Giorgio Caruso, PIME, 1908-2004)真誠感動了36名西灣村民歸信天主教。1949年恩理覺主教(Bishop Enrico Valtorta, PIME, 1883-1951)親赴西灣為第一批慕道者施行聖洗與堅振聖事。

凡此種種,透過他們口述與文獻,我們還原了西灣村早期生活狀況,令我們更了解當時先賢在當地傳道的艱辛。村長指神父在未有修建教堂前,由村長叔婆溫牛妹借出村屋作為神父住宿及彌撒用。他們每隔一至兩週,提前由西貢出發,經山徑步行至沙嘴聖母無玷小堂和浪茄村聖母聖誕小堂主持彌撒,約在黃昏抵達土名牛湖墩,再由村民划小艇迎接神父到西灣村。翌日早上,神父主持主日彌撒。如果風向好,他們會經官門水道北岸水徑頂的街渡碼頭,乘帆船回西貢墟,否則,神父就要沿山徑步行回西貢墟了。

  • 「古道行」復修和管理西貢的天主教小堂, 發揮它們在靈修和文化方面的潛能。

圖︰01 復修前的海星聖堂和海星學校
       02 復修後的建築物外貌煥然一新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