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貧窮」不只是一堆數字

期數
4066
刊登日期
2022.01.21
作者
羅佩珊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1 月 23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至今仍未受控,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停頓多時,影響所及,不少人被迫減薪,甚至被裁,收入大減,也令無數家庭陷入經濟困境。特區政府去年11月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香港貧窮人口達165.3萬,貧窮率高達23.6%,4個人中便有一人貧窮,創2009年以來的新高,這充分反映本港貧窮情況轉差及經濟衰退對家庭住戶的嚴重影響。

然而,貧窮報告特別強調政府的扶貧成績顯著,計及所有介入政策的作用後,2020年整體貧窮人口降低至55.4萬人,合計令109.9萬人脫貧。貧窮率則不升反跌,由2019年9.2%跌至7.9%。政府指出其中非恆常項目一萬元現金發放計劃及非現金福利的公屋項目,令貧窮情況大幅改善,分別令26.6萬人及26.5萬人脫貧。

各行各業受到疫情重創,不少市民就業不足或失業而收入下降,生活艱苦。政府卻對一堆堆的脫貧數字感到志得意滿,可是這對無數受疫症影響的基層市民而言,不過是一堆無情數字,他們很難從中感受到生活有何實質改善。事實上,一萬元現金發放計劃屬短期措施,雖能解燃眉之急,但非長遠之計,扶貧成效轉瞬即逝。非現金項目公屋福利理論上能減低租金開支,但它不會實質增加基層收入,改善生活。以公屋福利作為政策介入的扶貧項目極具爭議。

教宗方濟各在第五屆世界窮人日文告指出,在討論貧窮的時候不要停留在統計數字上,「我們不能等待他們前來敲我們的大門,卻要親自走到他們的家、醫院、護理之家、街上、他們有時藏身的暗角落、庇護所、收容所去⋯⋯。重要的是明白他們的感受、他們的遭遇、他們心中的渴望是甚麼。」(《第五屆世界窮人日文告》#9)因此「貧窮」不只是一堆數字,還需設身處地體察基層市民具體而實在的生活經驗。

任職領隊廿多年的李先生因旅遊業停頓而被解僱。行業復甦無期,李先生早已耗盡積蓄,需向朋友借貸周轉,家庭經濟相當沉重。李先生只好當上兼職保安員,也得申請食物援助服務,他自言自尊大受打擊,從未想過落得如斯境地。眼看這幕情景不禁讓人心酸,同時也說明貧窮報告未能說明基層切膚之痛。

教宗良十三世早於1891年的《新事》通諭表示:「貧窮人沒有甚麼自己辦法可以依靠, 所以他們應受到特殊的關切和保護,並必須依靠國家加以援手。」(《新事》#29)「貧窮線」的訂定,原意應不只為得出一系列數字, 而是藉此確立明確的扶貧目標及政策,使活在貧窮的家庭,能真正紓貧解困。解決貧窮問題是體現社會公平及紓解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們期望政府能重啟扶貧高峰會,收集民意,並立即展開每年的「基本生活開支調查」,計算一個家庭在香港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支出,並以此與收入為本的貧窮線作參考,評估本港實際的貧窮情況及定出相應的扶貧政策。我們相信這教一堆冷冰冰的數字來得實在及有意義 ! 

 

  •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