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教學新常態 強調情意教育 

期數
4068
刊登日期
2022.02.04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2 月 06 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本報訊)過去兩年,天主教學校學生用上許多時間在家參與網課,影響人際關係發展,成長充滿挑戰。香港大學於1月22日舉辦網上會議,探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帶來的學習「新常態」,同時強調情意教育,即培養價值觀、道德觀與人際關係的技巧,公教學校分享他們如何與青年一起克服疫情下的學習障礙。

疫情下授課的老師,其中一個新常態是網上教學,雖然減少了親身接觸學生的機會,但天主教學校仍盡一切辦法去關心他們,同時辨識最有需要的一群,加以扶掖。

數據分析結合心靈教育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借助商界常用的評估軟件(Power BI),把功課、學生表現和考試成績的數據,整理成統計圖,但絕非僅僅將學生化為冰冷的數據,而是藉此找出每個學生的特點,好能關心他們。

「數據反映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愈好,考試分數也愈高。當我們按每個學生的需要去關顧,他們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何應翰校長推動心靈教育,幫助學生更專心學習;同時把有需要的學生分成小組,在老師帶領下互相關顧; 同時安排他們向商界和社區人士學習,作生涯規劃;學校也把 STEAM 結合愛德服務,例如讓學生為長者製作易於吞嚥的愛心軟餐,「讓他們與社區保持連繫,設立人生目標。」

在服務中保持學習熱忱

「這兩年來,本地學校面對許多挑戰與困難,學生及老師皆承受創傷。我們希望在年輕人最受創傷時,關心並愛護他們,給予治癒。」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李建文校長認為,青年並非想「躺平」,只是沒有機會發揮而已,他積極給予學生機會去服務,即使有學習困難的學生,仍能在藝術和社會服務上得到認同。

香港正步入人口老化階段,伍少梅中學在校園設立創新實驗室iLAB,鼓勵學生發明以長者為服務對象的科技產品,希望他們以同理心關愛長者,為未來社會裝備自己,「讓青年認識到創意是要回應人的需要,令長者的生活,以至整個世界更美好,同時讓我們成為一所回應社會需要的『未來學校』。」

疫情下學習時間更為緊逼,師生少了互動,教授宗教科亦充滿挑戰,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加強支援學校的宗教教育,與教會機構把宗教科教科書轉為電子書,讓學校適應新的學習需要,同時提供教會重要節期的網上資源;公教學校亦於網上早會加強照顧學生情緒。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楊美熙強調,疫情下學生更需要接受宗教科培育,「宗教科的教學法讓學生分享生活經驗,表達和紓緩情緒,有助適應新常態。」

學生在祈禱中得到力量

屯門天主教中學中六生胡輝王對文憑試寄予厚望,可惜過去兩年大部份時間被迫在家上網課,較難集中精神溫習,不過學校宗教科的靜觀練習,幫助他安定心神,緩和疫情所帶來的不安。

「在家上網課需要很強的紀律才行,較難集中精神,令我較上學的日子更夜睡,精神也差了。」胡輝王欣賞老師額外花時間製作了不少教學影片,幫助學生在家複習課堂內容,師生亦透過宗教科每次約15分鐘靜觀練習,「讓我們反思生活節奏,好好減壓。」

胡輝王亦是屯門贖世主堂的輔祭,坦言暫停實體彌撒削弱他的信仰心火, 但堂區神父積極到學校主持禮儀和參與校園活動,讓教友學生得到莫大的支持。「這兩年支撐我的力量來自祈禱, 讓我把困難交託給天主。」他表示,因著堂區神父和學校老師的支持,信仰才得以延續。(鄧) 

圖︰01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為長者 製作軟餐,中為何應翰校長。
      02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 網絡科技學習活動
      03 屯門天主教中學的心靈教育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