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何處是吾家?

期數
4069
刊登日期
2022.02.11
作者
羅敬業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2 月 13 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請勿誤會,本文並非探討信徒移民的成因,而是想分享一件「困擾」筆者多年的事:「Where is my spiritual home?」

問題來了,該怎樣翻譯為中文呢?翻譯三大原則:「信、達、雅 」,「信」講求準確;「達」講求通順明白;「雅」講求要得體。費煞思量,一直想不到貼近原文的翻譯,靈機一觸,姑且意譯為「何處是吾家」吧! 

記得多年前,跟幾位由聖公會轉來天主教的朋友飯聚,席間有神父說:「每人都應尋找屬於自己的 spiritual home,恭喜你們找到了。」心中自忖,我的 spiritual home 在哪裡呢?為他們,spiritual home 就是天主教;雖然我比他們略早一點由聖公會轉過來,但是似乎還未找到。天主教當然是我的 spiritual home,但應該有比這更深一層的意思。

回想當初由聖公會轉來天主教,是被天主教豐富的靈修傳統,以及深厚的禮儀生活所吸引。各個修會的靈修傳統,源遠流長,令人心神嚮往。其中比較吸引自己的,有聖依納爵的靈修:「行動中的默觀」、「在萬事萬物中尋找天主」;嘉祿富高深入群眾的靈修精神;從曠野教父到聖本篤的神修,嘗試將簡樸、神貧的祈禱精神帶入個人的信仰生活中。

雖然他們的神修很吸引,然而我依然沒找到屬於自己的「家」。進入修院接受培育後,在某次月靜中,一位弟兄問:「修會會士遵循的靈修,理所當然是他們會祖的精神遺產,那麼誰是我們教區司鐸的『會祖』呢?」依稀記得神師說:「我們的靈修楷模是師法主耶穌基督,效法祂善牧及司祭的牧靈愛德。」又過了若干年,一位修會會士在修院晚膳,席間他問:「你們教區司鐸有沒有規定屬於哪種神修傳統?」一位神父回應:「沒有規定的,純粹按照個人的喜好和傾向,因為每人的性格不同,就有各種不同的成聖道路,教區司鐸跟修會修士不同,我們的靈修是比較自由的。」

的確,為修會修士,他們絕對可以心無旁騖,一心一意追隨及實踐會祖的靈修精神。但為我這個性格優柔寡斷、三心兩意的人來說,就是一件相當惱人的事。我為此請教過一位鐸兄,他說:「我們教區司鐸的神修就是感恩祭和時辰祈禱。正因為我們不屬於任何修會,更可以取各家之所長,既可自助,也可幫助教友。」似乎很有道理,但想深一層,集各家之大成,談何容易呢!何況,靈修講求深入鑽研及體驗,東拼西湊出來的東西,最終只會「周身刀冇張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離騷》的名句,大概是說: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和探索。我也要效法屈原的豪情壯志,繼續尋找 my spiritual home。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