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讀書】靈性「實踐的智慧」之旅〔作者︰陳婉君〕

期數
4070
刊登日期
2022.02.18
作者
陳婉君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2 月 20 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

依納爵學習的目的就是行動,影響他人的生命,並以自己的方式轉化世界。

政府宣布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慣常舉行「公開」彌撒的場所(即聖堂、小堂及彌撒中心),須暫停開放。然而親近天主,卻不應限於主日彌撒,而是每天自我省察和祈禱,望聖神帶領,使我們更加肖似基督。「良心是人最祕密的中樞、聖所。在此,人獨自與天主會晤,並聽到祂的聲音。」(《天主教教理》卷三#1776) 

全球耶穌會學校的教育者,都努力在自己的教室中使用「依納爵教學法」(Ignatian Pedagogical Paradigm, IPP),而耶穌會士吳彰義神父和麗塔・安提恩札透過本書讓大家重新認識依納爵教學法,真正的學習必須從做中學習,省察自己作為依納爵教學法實踐者的經驗,歸納出不同的理解,並作出適度調整以回應當前大環境中的學習者、教師和教學法。本書吸納了教師們「邊做邊學」所得的實踐經驗和心得,經過整合、試用、檢驗的方法,並提供嶄新的觀點,讓教與學從中不斷地改善。本書分為三大部份,分別是第一部,定義學習(折射型學習的六項特質、從教到學、透過反省與行動學習);第二部,設計學習(透過先備條件建立同理心、透過反省加強投入、藉由行動追求卓越、藉由經驗而培力);第三部,改進學習(藉由評鑑提高專業和熱情)。

「(依納爵教學法)一貫強調教師、學生與主題,在他們所屬的真實脈絡中,必須維持重要、真誠的相互關係。依納爵教學法是全面且完整的。」(《依納爵教學法》,1993,#71)面對新世代的學子,他們不斷以最具互動性、行動性的方法取得最新資訊,教師必須順應潮流才能有效教學。書中所提及的「折射學習法」(Learning by Refraction)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反省主導、行動導向的學習原則,以取代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課本主導、考試導向」,教師需「傳遞已打開的盒子的內容」,從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出自我探究的能力,自己去找尋未開的盒子。「學習的發生,不是因為教師說了甚麼,而是因為學生做了甚麼。」學生主要有三項任務:一、經驗,學習從經驗開始,經驗越強烈,學得越多;二、反省,經驗過後要有反省,才是學習;三、行動,為了學習更有價值,必須將所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只有當反省和行動伴隨經驗發生,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為了經驗、反省、行動,學生必須扮演三個角色:探究者、意義建構者及創造者。老師的角色也由傳統「台上的聖賢」的「專家、表演者及檢視者」轉化成「台邊的指導」的「設計者、輔助者及教練」。這種創新的轉化形式幾乎適用於不同層面的教與學。

本書希望帶出一個重要訊息是秉持「tantum quantum」的依納爵精神,是拉丁語中「能用多少,就用多少」的意思,透過世界各地依納爵教育工作者集體「實踐的智慧」,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獲得啟示。


《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折射型學習 Learning by Refraction: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21st-Centry Ignatian Pedagogy》出版社光啟文化/作者吳彰義(Johnny C. Go, S.J.)、麗塔安提恩札(Rita J. Atienza)/出版日期 2021年4月/定價$124/ISBN 978-957-546-947-4 

 

  •  陳婉君,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主編。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