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札記】與林柏棟神父重回龍船灣小堂  

期數
4070
刊登日期
2022.02.18
作者
黃義天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2 月 20 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

每當向人說:我是龍船灣人,心中總有點歉疚。

我在四、五歲左右的時候,因故匆忙遷出龍船灣北丫村,搬到西貢頓場暫住;與舊居一別五、六年,才有機會回來看看兒時居住地。那時屋子仍在,只是雜物遍地,有點破落頹廢……十步之隔的小堂仍在,只是上了鎖,早前知悉已沒有神父到訪。 

第二次回來,已是1990年的農曆初三。

那天,林柏棟神父帶著我們一行人,經萬宜水庫走路下去,再訪龍船灣小堂。神父邊走邊說:以前去龍船灣只有水路,後來有了萬宜水庫,連結各島,方便村民。他提及建水庫的工程師是意大利人,是他的朋友——在西貢竣工後,又去了非洲建水庫。

到了北丫村,見到一、兩戶村民,他們依稀認得神父;彼此寒喧問候,並遙遙指著小堂和故居—我的故居,只見全是頹垣敗瓦,我望著瓦石,隱約分辨出主房和豬舍。其實,左鄰右舍都同一模樣;走上小堂,也是破頂,牆垣塌陷,敗瓦遍地。

舊居沒有甚麼可檢拾,連兒時印象也是迷糊;倒是林神父,走入小堂,四處遊覽下,竟然找到未破碎的聖體龕。他彷彿記起當年在那個位置主持彌撒,村民參加彌撒的零碎片段。他提及:那時,龍船灣較其他小堂教友少,人口也少。的確,這兒的村民對天主教不大熱衷。

2018年下旬,我和一班教友由西貢碼頭乘坐「大飛」,花了15分鐘便到達龍船灣— 時代進步,地域距離再也不是問題。

若近望海灣,你會發現景色優美,海風清爽,水清山秀—先祖輩居於龍船灣自有原因;登岸不遠有間「假」茶座,只滿足假日遊人。再覓舊居,敗瓦處處,那來生氣?走到小堂,垣牆半壁,破敗更甚,雖則仍有房形可見,然而,想修復談何容易。

或許,小堂也正是見證北丫村、龍船灣或其他西貢村落的變遷:人口減少,村民遷往城市,移民他方,村落蕭瑟,了無生氣—早期傳教士的鄉郊傳教方式,隨著時代改變,也相應轉型。 

附記:林柏棟神父(Rev. Lambertoni, Adelio PIME)生於意大利米蘭近郊。林神父自1967至1975年在西貢聖心堂服務。他和其他傳教士一樣:用愛,用行動關心每一個人,他尤其深感水上居民及貧苦大眾居住問題之惡劣,便四出奔走求助,得各界的支持,建了太平及伯多祿村(明順兩村)。他喜歡開電單車在西貢(包括今日古道行多個小堂)遊走,上山下鄉,乘風破浪的在鄉郊傳教,這正是那時代的特色。

圖︰01 筆者與林柏棟神父(左)重訪龍船灣小堂
       02 筆者回到兒時舊居

  • 「古道行」復修和管理西貢的天主教小堂,發揮它們在靈修和文化方面的潛能。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