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進教之佑堂(下)鮑思高神父精神傳遍社區

期數
4071
刊登日期
2022.02.25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2 月 27 日 常年期第八主日

按圖放大

1991年1月1日的天主之母節,進教之佑小堂升格為準堂區,至今逾30年,有一家三口由當年至今一起參與歌詠團;亦有在30年前出生的青年在該堂區和母校培育下,決意修道加入慈幼會;鄧鏡波學校的舊生仍記得昔日常在聖堂前廣場與好友相聚,即使畢業後仍留在進教之佑堂區度信仰生活。

每次前往進教之佑堂,必定要踏進鄧鏡波學校的大門口,走過兩旁操場,會見到鄧鏡波先生的人像,庭園一旁的是聖母山,穿過庭園廣場另一邊,便是聖堂。在校園及聖堂內,隨處也見到鮑思高神父與青年聖像的蹤影,也有聖母進教之佑像;而在每個班房內的牆上皆掛上進教之佑聖母和鮑思高神父畫像及十字架。在這些濃厚的宗教氛圍下,鄧鏡波學校舊生霍浩泓感到信仰與生活融為一體,「我們上學祈禱、下課時祈禱,參與不同的瞻禮,在禮儀後修士請同學吃雪糕,很開心。」

進教之佑堂主任司鐸江志釗神父說,昔日在堂區有許多慈幼會會士,不少會士身兼教師,培育學生學術與信仰,「青年很容易見到會士蹤影,有時齊人更坐滿兩圍飯桌」;亦有修士不時把小問題貼在校園的角落,去考考學生對聖人或教會節慶的認識,學生摘下問題並作答,答對的會得到修士獎勵。

拖著聖母媽媽的手認識教會

「我的宗教培育不分堂區與學校,是聖母媽媽拖著我的手加入慈幼會」,慈幼會會士蘇銘康執事自出生後,一直與家人在進教之佑堂接受信仰,並就讀於鄧鏡波學校。現年30歲的他剛好與進教之佑堂成立堂區同歲,中二時他是堂區輔祭,16歲進入備修院,19歲發初願,剛在去年8月他領受了執事聖秩,繼續接受司鐸培育。

對於自己的信仰成長,蘇執事難忘昔日在聖堂總會見到修會會士在附近:有修士負責歌詠團,在祭衣房又有另一位修士負責打點,逢週末晚提前主日彌撒前,會見到約七至八位神父和修士整齊有序地在操場一字排開,「他們前後緩慢在園內散步、唸玫瑰經,每次見到也感到很吸引,感到他們的融洽。」

而每年的堂區主保節聖母像出遊後舉行「大食會」,由堂區善會預備食物慶祝;元旦日彌撒後教友留在聖堂玩「揼波拿」(Tombola)的意大利獎券遊戲,玩法與 Bingo 近似,抽中相連號碼便可領獎:家電用品、聖誕蛋糕、臘腸等,藉此凝聚教友,「在堂區令我常感受到『家庭式』的歡樂,有食的時間、玩和祈禱的時間。」

公教家庭以音樂侍主

60年前在鄧鏡波學校讀書的教徒李子明,長大後一直在進教之佑堂擔任讀經員,其妻黃婉華是歌詠團成員,女兒李嘉齡在同一歌詠團負責司琴。早前疫情下,聖堂暫停實體彌撒,他們三口子便在網上直播彌撒的歌詠團及禮儀當值。

李子明表示,堂區是見證他成長與成家立室的地方,「我與太太本來互不相識,各自參與堂區事務,她唱歌,我讀經,而彼此的緣分是在堂區發生:拍拖、結婚、生子,現在舉家也是歌詠團成員,每個主日共同以歌聲頌讚上主。」

他倆的獨女李嘉齡自嬰兒時已是歌詠團成員,年幼時學彈琴後,時任指揮區海晏修士便教她伴奏聖詠,到11歲她正式擔任司琴,一直至今。自五歲已學琴的李嘉齡現為著名鋼琴家,十餘歲已在多項國際比賽上獲獎無數,又經常獲邀到海外演出,凡在港期間,她必定會在主日8時45分彌撒中當司琴,「我自小參與堂區服務,每週也見到熟悉的教友,會打招呼及互相問候,因而對堂區特別有歸屬感。」

談起女兒的音樂造詣,李子明最記得區海晏修士曾對女兒說:「你所獲得的也是天主的恩賜」,這是天主給予女兒的塔冷通,天主給予多少便要盡量奉獻出來,不要收藏,「因為若不好好善用,天主隨時也可以把塔冷通收起來。」而他亦深信女兒所回報的,一定不只這些。

李嘉齡說,堂區修士常懷著鮑思高神父愛青年的精神。她感激兒時區修士對她的栽培:每次給予聖詠樂曲讓她自行嘗試及摸索,熟習樂譜後便提醒她司琴的責任,「司琴的責任是多方面,既要留意每位主禮神父唱歌時的喜好,也要顧及歌詠團可以舒服地唱」。

鮑思高神父聖髑

現暫存於進教之佑堂的鮑思高神父的右手掌骨聖髑,是慈幼會慶祝鮑思高神父誕生200周年而蒞臨中華會省,聖髑放置於一個用蠟仿製的聖鮑思高聖像內,日後會轉送往澳門慈幼會首個來華傳教的團體。江神父指出,澳門是慈幼會首批傳教士到達中華的地方,把會祖聖髑放置於澳門別具意義。

而在聖堂內,也有不少鮑思高神父的足跡,例如聖堂的彩繪玻璃分別畫上鮑思高九歲奇夢,以及進教之佑大殿畫像,也有聖雷鳴道及聖高惠黎兩位首先來到中國的殉道聖人畫作的聖像畫。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ConnieKo / 設計 Mike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