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到理講】「豬」心術

期數
4072
刊登日期
2022.03.04
作者
呂志文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3 月 06 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今年年初(1月7日),一名患有嚴重心力衰竭的美國馬里蘭男子貝內特(David Bennett),接受了一項新的醫療程序,就是豬心臟移植手術。57歲的貝內特的醫療團隊確定他身體狀況,並不適合作人類心臟或人造心臟移植,因此,成為世界上首例接受經過基因改造後的豬心臟移植病人。貝內特接受了長達七小時的手術,五星期後,他的狀況仍然良好,但目前尚不清楚他長期生存的機會有多大。

將動物的器官和組織移植到人類體內被稱為「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s)。要做到異種移植,研究人員必須克服由於超急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所導致的器官破壞問題。研究初期,失敗時間以分鐘而不是幾小時或幾天來衡量。後來,基因編輯的成功,再加上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科學的進步,異種移植的可行性便大大提升。

用於這次移植的那頭豬其實經過特殊培育,並進行了 DNA 編輯修飾,以增加成功移植的可能性。研究人員敲除(Knockout)了豬的三個能導致人類對豬器官產生排斥的基因,亦額外敲除了一個基因以防止豬的心臟變得太大。此外,他們也在豬的基因組中插入了六個會產生「人類保護蛋白」,並提高豬心臟被接受的人類基因。

這手術被許多人譽為醫學突破,它可縮短等待適合器官的時間,為全球各地正在輪候器官的患者帶來希望。運用改良的動物器官,也有望打擊人體器官的非法交易,減少被誘害的窮人和弱勢群體。雖然這方法似乎能解決器官短缺的問題,但作為明智管家的人類,亦必須先思考這科技是否合乎倫理道德? 

聖若望保祿二世很清楚指出「要使異種移植成為合法,移植的器官必不可以損害受贈者,在心理或基因身份上的完整;也必須在生物上已證實有可能該移植將會成功,並將不會使受贈者冒過度的風險。」由此看出,人的完整性及整體健康是考慮的重點。移植程序所帶來的好處應大於為患者造成的負擔;醫護人員也有責任令患者清楚了解這種移植的風險。異體移植亦不應影響接受者的心理素質,或破壞他/她作為人的基因排序。

除了器官排斥與否之外,我們也須關注異種移植的其他潛在問題,例如當人接受動物器官時,動物的「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 或疾病會否傳播給人類等?就此議題,有些人建議通過嚴格控制動物的飼養、餵養和繁殖方式,減少動物接觸病原體以獲取高衛生保證的器官。這些做法又有沒有違背了我們作為忠信管家的使命呢? 

天主教教理指出天主把動物託給了按照自己的肖象而受造的人來管理。因此,人使用動物為食物並製成衣服,是合理的;人亦可以馴服牠們,使能在人的工作及休閒上有所幫助。如果在合理的範圍內,並對治療及救人的生命有所助益,那麼,在動物身上作醫學及科學的試驗,是道德上可以接受的作法。但人「必須避免作出能夠嚴重影響動物界的生物多樣性,和物種平衡的基因改造。」此外,人必須要尊重在這些程序中所涉及的動物,不能使動物無故地受罪,或蹧蹋牠們的生命,因為這是不合乎人性尊嚴的。

最後,人類也應注意,並非所有器官都可以作異種或同種捐贈。從倫理的觀點來看,人類應排除腦和生殖器官作為可移植器官之列, 因為它們分別與一個位格人的人格和生育身份有關。這些器官獨特地聯繫了位格人的獨特性,這是醫學必須要維護的質素。

異種移植的新技術,從昨天被視為科學上難以想像的天馬行空做法,到今天成為近乎實現的科技,更向著明天作為基本醫療程序的目標急促發展。作為精明管家的人類,我們必須謹慎留意這些新科技的發展,因為「科技必須為人類、為人類的固有權利、為人類天賦的真善而服務。科技應受制於人類的道德價值,而欠缺良知的科學,只能毀滅人類。」

 

  •  呂志文神父,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生命倫理資源中心主任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