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伯多祿堂(下)漁家燈火點起福傳心

期數
4074
刊登日期
2022.03.18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3 月 20 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香港仔避風塘漁家燈火閃閃,成為區內耀眼的明珠。原來好些漁船上放置了聖像或置有祈禱閣,成為傳教士向漁民福傳有形可見的信仰果子。香港仔聖伯多祿堂牧民議會會長周少娟每當回想起昔日堂區神父對漁民的照顧,傳教心火愈加熾熱。

傳教士早於1849年已在香港仔展開傳教工作,之後建立了聖伯多祿堂。

漁民為初期的傳教對象,他們由神父與修女合力牧養。其中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早於19世紀末來到香港仔,興辦學校、醫院、孤兒院和在堂區教授教理,服務貧苦大眾。後來聖神修院修生和聖伯多祿堂區的神父修女,不時探訪漁船,派發救濟品和教授道理。

周少娟生於蒲台島漁民公教家庭,一家人定期前往香港仔避風塘進行買賣。昔日漁民子弟受教育的機會不多,但教會學校開放給所有人,周少娟於在嘉諾撒培德學校讀書,也與家人向嫂嫂福傳,「嫂嫂在當時俗稱『姑娘堂』的修會會院住了幾天,上密集道理班後領洗。」

神父修女修院修生
與漁民建深厚情誼

當時區內聖神修院修生未如現在般前往各區實習,他們很多被派到聖伯多祿堂服務,成為了堂區教友的同行者。

香港教會於梵二後落實禮儀改革,聖伯多祿堂於這個大時代成立了宗教組,神父和前來實習的修生,帶動教友熱心推動新禮儀,培育組員成為堂區服務中堅,周少娟是其中一位。

昔日的宗教組成員往後肩負起不同崗位,周少娟目前兼任善別組組員,「一位婆婆因為離世前進了香港仔一間醫院,聖伯多祿堂便讓她在此舉行安所彌撒,由善別組員成員細心準備。事後孫兒深表感動,感謝我們讓家屬在禮儀中感受到一份主內共融。這事讓我們結下情誼。」香港仔區人口老化,堂區也重視長者服務,疫情前的敬老大會更筵開數十席,周少娟強調堂區照顧長者各方面的需要。

「昔日漁民教友安息,神父親臨他們的蒲台家鄉主持葬禮,令我們很感動。」周少娟表示牧者的關懷,讓他們上岸後紮根在香港仔堂區。

隨著香港經濟轉型,漁船數目減少,但香港仔區內多個公共屋邨和屋苑先後落成,教友人數急劇遞增,善會隨即壯大起來。

過去兩年,雖然疫情妨礙了牧民工作,但助理主任司鐸 容思定神父(Augustine Zaw Aung)憑一支結他,凝聚了主日學青少年及其家長。

堂區舉辦聖誕報佳音及探訪期間,容神父彈奏結他,帶動祈禱與服務氣氛。他開班教導彈奏聖誕歌,為青少年播下服務種籽,同時透過音樂讓他們的家長認識信仰,「青年領袖也來幫忙,當學員沒有結他,堂區教友都慷慨借出珍藏。」

容神父期望待疫情緩和後,於彌撒後舉行幼兒遊戲班,為堂區吸納新血,讓孩子從小跟堂區建立歸屬感。

從香港仔大道步上聖堂,斜道護土牆的壁畫以聖伯多祿生平為題材,面積共174平方米,由主保生平的六個片段組成,蒙耶穌召叫、在風浪中步行被耶穌伸手拉著、獲授予天國的鑰匙、被耶穌洗腳、三次不認主,及宣講福音。

堂區大樓外的聖母山用貝殼砌成,別緻中充份顯出漁港特色,提醒眾人當靠著聖母,成為漁人的漁夫。

聖堂洋溢漁港氣息
傳承主保福傳精神

二樓聖堂有兩扇大門,每邊有透明的玻璃十字架,日間透現光芒。

推門而進看見聖洗池,水池背面的玻璃刻有鴿子圖案,整面玻璃透射白光,象徵聖神降臨。

整個聖堂主要採用天然光,日間借助左右兩邊湖水綠、橙黃色玻璃採光,透現神聖的祈禱氣氛。

往祭台路上,兩邊是黑白分明的十四處苦路,祭台上最矚目的,是左右兩邊聖伯多祿馬賽克壁畫。

左邊是耶穌宣布伯多祿為教會磐石的時刻,將天國的鑰匙交付他。伯多祿原名西滿,他為耶穌易名伯多祿(磐石),表示會在這磐石上建立他的教會,伯多祿因此成為教會的第一任教宗。

右邊講述伯多祿跟隨耶穌的信德。他隨耶穌乘船出海期間,離開了船,在水面向耶穌走去,卻開始下沉,大叫說:「主!救命啊!」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呀!你為甚麼懷疑呢?」(參瑪十四) 

「我的辦公室大門便利店一樣,急教友所急,隨傳隨到。」聖伯多祿堂辦公室放置了主保聖像,主任司鐸梅杰神父(Rev. James Boey)以主保的信德自勉,同時期望教友能活出他的傳教精神。梅神父慶幸,教友領袖信仰堅固,縱然面對人口老化,他們與牧者共同為善會培育後輩,同時藉著推動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堂區層面諮詢工作,讓聖伯多祿堂成為眾家之家。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JosephTang / 設計 Mike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