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醫護無私付出 教會加倍關顧心靈

期數
4074
刊登日期
2022.03.18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3 月 20 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本報訊)天主教會所奉的聖人當中,有一對行醫的孖生兄弟:葛斯默和達彌盎,兄弟倆贈醫施藥,同時傳揚福音,以醫生的身份拯救生命和靈魂,兩位聖人因而被奉為醫生的主保。對香港的醫護人員來說,現今疫情的確需要聖人的護佑。在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大批確診者滯留在多間公立醫院急症室,有的卧在走廊,有的蓆地而睡,苦候一兩天仍未能獲安排上病房;醫護人手緊絀,即使日以繼夜地工作,仍難以扭轉劣勢。面對同事與病人的困苦,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於員工會議上更留下男兒淚,片段在網上廣泛流傳,引來社會關注醫護的現況。

含淚播種希望含笑收成

「我們應該在病人身上看到耶穌基督,但我痛心於老弱患上重症,同事也像『打仗』,我們很無力。但我也在同事身上看見基督的影子,他們守護專業與良心,永不放棄,同事即使染疫,確保自己不會傳染他人後,旋即歸隊…… 伊院轉作定點救治新冠病人醫院後,情況大為紓緩,這彷彿是天主賜予的奇蹟。」教友何曉輝醫生感恩於團隊含淚播下愛德種籽,如今在各方合作下,終見到成果。

曾經歷「嘉利大廈火災」的挑戰,擔任急症室主管多年的何曉輝醫生可謂身經百戰,但是次新冠疫情亦教何醫生搖頭嘆息:「本來長者可以得到疫苗保護,但部份仍未有接種,我懇請大家幫助長者接種疫苗。送到急症室的長者均獲治理,但有的未能得到日常照顧。我得悉一位長者兩天沒有吃東西,感到非常難過。」

「員工會議上的淚水,並非來自個人壓力,而是想念同事。我每晚都為同事祈禱,祈求有轉機。」何醫生坦言,最初有人懷疑定點醫院的安排,「但這最終讓醫院與不同政府部門通力合作,我們亦因此有能力去幫助其他醫院。過程中有很多人幫忙,我相信這是天主的計劃。」

何醫生感謝教會於疫情下維持牧民服務,「早前我有家人離世,感謝神父答允舉辦殯葬禮儀,給予我的家庭慰藉。」他期望教會於疫情下加倍關顧人靈,「這個疫情牽涉太廣,不能單靠一方可處理,教會不一定要付出很多物質支援,但教友在人際關係疏離下,很需要教會關心他們的心靈。」

何醫生說:「只要每個人都能付出,就能令大家有希望,不會感到沮喪。」

慘烈疫情身心俱疲

面對第五波疫情,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黃祈恩說,該院由2月8日接收到首個新冠肺炎的確診孕婦個案,直到3月11日該院已治療逾30個確診孕婦,當中九成康復出院。

信徒黃祈恩醫生自兩年多前的第一波疫情已走在前線,他認為現時情況是「最慘烈的一次,身心也感到辛苦。」他每天在醫院見到很多年老病者得不到應有的治療,醫護也沒有喘息的空間而感到無助。

面對每天數萬人確診,過去亦有三成同工確診須要隔離,另有三成同事調遷到其他部門支援,令人手更加緊張。

教會媒體滋養心靈

天主教護士會會長關富華在伊利沙伯醫院任職內科護士,他痛心於疫情令人手與醫院資源短缺的情況雪上加霜,「同事處於精神繃緊狀態,忙於照顧病人,也時刻擔心哪個病人原來染了疫。我們只能更緊密監察病人維生數據。」

關富華說:「坦白說,我在疫情下的祈禱心沒有以往般熱切,放工後累得在車上倒頭大睡。疫情前,公教護士會聚在一起分享信仰,疫情下各自靈修,靈性上少了支援,不過,有時看『沸點』等公教媒體資訊,為我帶來安慰。現在是手機年代,加上疫情下人與人關係變得疏離,教會不妨多透過新媒體關心教友。」

「雖然我上班時吃飯不足15分鐘、只上一次洗手間,但醫護救人是天職,大家都憑著專業撐下去。與同事一起照顧病人,是我的心靈支柱。能與同事同心服務病人,是最喜樂的事。」他強調醫護的團結精神,令醫院士氣能夠維持下去。(鄧╱高) 

• 相關資訊見
關懷染疫孕婦 學習瑪利亞信靠上主 
信徒醫護奮勇抗疫 信靠天主

 

圖︰01 公立醫院急症室接收新型冠狀病毒確診者
       02 醫生主保——聖葛斯默和聖達彌盎兄弟倆(頭部有光環者)照顧病者 (圖:CC4.0 Thomas Hummel) 
       03 教會設有不同的媒體滋養信徒的心靈需要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