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禮儀見證共融精神 努力當靈魂工程師 黃君右神父
教會禮儀盛載共融、愛和恩寵,黃君右神父前兩年赴美國聖若望大學深造禮儀,居於毗鄰的本篤會修院內,過著嚴謹有序的祈禱生活中,愈益感受禮儀內涵。他在團體內透過與人同甘共苦,延續祭台上的共融。
2019年入學初期,與管理修院祭衣房的本篤會修士相處不愉快,曾令黃君右神父吃盡苦頭;2021年神學碩士畢業禮當天,黃神父與這位修士以好友身份,興奮合照,「一位老師告訴我,我是首位願意跟他合照的畢業生。老師意想不到這位人人敬而遠之、『有個性』的修士,能為我打開心扉。」黃神父相信,共融味著用愛融化同伴的心。
黃君右神父進行禮儀深造,是已故楊鳴章主教安排的,這為黃神父在堂區牧民工作以外,開闢一條新的成長路徑,遇上多位讓他體會愛與共融的同伴。
深造禮儀矛塞頓開
「我2017年晉鐸後,在聖瑪加利大堂服務日子尚短,教區希望我到美國深造。當時的主任司鐸關傑棠神父希望我先累積一定的牧民經驗才赴海外進修,於是到2019年才成行。」赴美之初, 適值香港發生社會運動,黃神父記掛香港社會和教友,心裡並不平安,「我入住當地的本篤會修院,最初沒有跟團體祈禱和獻彌撒,只在小聖堂內祈禱,我問天主:祢為何要我於這個時候到來?」
他說:「令我的感恩的是,歷年有不少教授和神長關心我。一位教授邀請我一起獻彌撒,也讓我分享香港的情況,為我是個抒發的機會。每天獻彌撒為香港、教友祈禱,為我是個安慰。」
這份平安讓黃君右神父專心學習,他亦明白到牧民經驗對學習禮儀比想像中重要:「聖瑪加利大堂附近有很多醫院,我經常有機會為病人傅油,明白到教友對身心治癒的渴望。這經驗讓我知道如何在傅油聖事上貼近牧民需要。」
黃君右神父心儀的科目,礙於疫情老師未能到任而停辦,於是他改唸挑戰較大的梵二文獻, 讓他大開眼界。美國的大學學術風氣自由,其中一科可自訂學習內容,黃神父便研究「禮儀與公義」,探討婦女參與教會的現況。
種種學習經歷與牧民經驗,令黃神父相信,教會的禮儀生活,不能跟世界脫節,「它按地方教會的需要慢慢成長,過程中會不斷革新,這催迫我以更開放的態度對待禮儀。」
友誼為學業劃上完美句號
黃君右非常珍惜求學期間的禮儀生活,惟管理祭衣房的本篤會修士最初對他存有偏見,令他不能安心共祭,感到難堪,「彌撒原是共融聖事,但我不被接納,覺得很可惜。我經過祈禱後,決定開放自己,努力與世界共融,我不放棄跟本篤修會修士修好。」
「故事發展非常開心,也是個祝福。某天,修士在花圃剪花,我便上前攀談,稱讚他的禮儀配置甚美。修士一問之下,知道我來自香港,原來他很關心香港的處境,漸漸我們便熟絡起來。」黃君右在畢業禮上與修士的修好與友誼,成為他深造期間一份喜樂的回憶,「禮儀是人神共融、人與人共融,人與團體內的愛,才是天主悅納的祭獻。」
黃神父說:「學成回港後,我希望對禮儀更開放,接受更大的表達空間,與人相處上亦然,我們能接受不同性格的人和意見,才算是真正的共議同行。我願意聆聽,多了耐性去盛載對方的意見。」
去年8月,黃君右神父履任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副主任,其中感受最深刻,是籌備周守仁主教的晉牧禮,「最令我觸動的,是周主教與耶穌會(中華省會長)董澤龍神父擁抱,這份兄弟之情,完全表達出共融精神。」
修道前,黃君右神父在喇沙書院任職教師,2003年在屯門贖世主堂領洗後服務堂區,2009年加入聖神修院。這份經歷為黃神父是終身學習的動力,卻也曾是個心理包袱。「在修院,我曾打趣說:老師做神父是個原罪,因為他們有時喜歡管人和罵人。這令我一度質疑自己是否適合做神父。」
「不過神師林銘神父安慰我說:天主塑造你成為老師,也同時塑造你成為神父。神師的安慰,令我既感到很高興,也慢慢放下偏見。老師雅號『靈魂的工程師』,神父也是,無論是昔日做老師,抑或今日做神父,我也努力將天主帶給他人。」
學成回港後,黃神父在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擔當兼任教授,教授禮儀總論、修和及病人傅油聖事,「教書是個挑戰,以前教中文,內容順手拈來,現在是戰戰兢兢,因為要為教會傳承,讓學生透徹明白。」
「無論是教書、深造或履行牧民工作,身邊的人總是讓我體會到何謂共融,禮儀具備共融幅度,當我陪伴教友投入禮儀時,我希望他們持彈性與包容,關顧每位教友。多年來,禮儀讓我深深經驗到的內涵,也是一份共融。」(鄧)
圖︰01 在美國聖若望大學的宿舍小聖堂留影
02 在瑪加利大堂首祭時祝福小童
03 與本篤會院牧留影
04 與喇沙書院學生留影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