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輕狂】創作〔作者︰陳雋騫〕
期數
4077
刊登日期
2022.04.08
作者
陳雋騫
主曆
主曆 2022 年 04 月 10 日 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
「創作的時候其實在想甚麼?」這是我一生至今最多人問及我的問題,亦是至今仍未回答到的一個問題。因為既然是創作,就是把元素重新組合成一樣新的東西,既然是新的東西,即是在創作時仍未出現,因此最適合的回答,可能是「我在想著一些我也估不到的東西!」所以我們不應該問創作時的思緒,而是應問創作時的心態。
爸爸80年代已開始改編、翻譯名著劇本,當然基本條件就是有著深厚的中國、英國文學根底。他第一齣改編的劇本是把莎士比亞的《第12夜》改編至唐朝背景的《元宵》。當時鮮有人會這樣大膽地改編,因此觀眾亦並非立刻接受,初次公演時有觀眾中途離場。但他堅持我行我素,把《Hobson's Choice》改編為《女大不中留》;《窈窕淑女》改編到廣州背景;《A Smal l Family Business》改編至深圳背景的《家庭作孽》;遺作《傲慢與偏見》改編至跑馬地背景的《初見》等,用畢生精力,創造出香港獨有的劇本結構和風味、雅俗共賞。
同一個心態,天主教音樂劇《香江歲月情》背景是香港50年代,導演選取了20首美國那年代的流行曲,我這個音樂總監便把音樂重新編曲,把美國搖滾味道拿走,放進香港70、80年代的編曲,再加上中國人特別鍾情的弦樂編曲手法,配上粵語歌詞,造就出20首充滿香港情懷、又能歌頌天主的愛、但耳熟能詳的歌曲。
心態共同之處,就是我們都找到自己的根、並且愛自己的源。因為如果對自己的國、家、與信仰只有恨、憤怒和不滿,創作路走不遠的,這倒是我在加拿大留學時,英國文學老師所說的,並在藝術界實踐時所領悟。於是我們便依循著這個根去創作、去嘗試、把中華文化傳統保留外、再將其發揮成為新世代的一套文化。
- 鋼琴王子陳雋騫在商場演奏成名、在教堂司琴成長,最大成就是兩女之父。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