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大辭職日來襲?——有關反工作運動的信仰反思(下)

期數
4079
刊登日期
2022.04.22
作者
邱智恆
主曆
2022 年 04 月 24 日 復活期第二主日(救主慈悲主日)

香港青年協會在2016年進行了一項有關於青年彈性就業模式的研究,訪問了528名介乎於15 至34歲的在職青年,當中51%受訪者在統計前12個月內曾從事彈性工作,包括自由工作、兼職或臨時工作,或以獨立承辦人的身份工作。約44%受訪者表示,接受彈性就業的安排。

以上數據反映不論外國或本地均出現「反(傳統)工作」的趨勢,但是這些主張與躺平主義一樣備受挑戰,被認為是勤奮的對立面,是鼓吹人變得懶惰。但是如福特的回應,他認為在現今社會,懶惰是一種美德,因為這才可以令人好好休息,而這不等於無時無刻都在休息或者不花時間在一些人所關心的事情上。筆者認為,能夠催生這個反工作風潮的原因,無非都是傳統的工作模式和現今的勞資關係出現了根深蒂固的問題,例如工作漸趨非人性化,工時過長,給予員工很大工作壓力,而待遇極不穩定,僱主往往為了節省資源及加強資方的議價能力,製造很多短期合約職位或零散工,甚至將業務外判,令員工待遇差及缺乏穩定性,久而久之這都令員工對傳統工作模式產生極大的怨氣和不滿。

在《論人的工作》中有這樣的提醒:「工作也能成為壓迫人的方法,可能以各種方式剝削人,也就是工人。這一切都強調我人有倫理的責任,要把勤勞之德與工作的社會秩序銜接,這樣在工作中,能使人『更成為人』,不但不會因為他體力的衰退而降低,也不會傷害到他本有的尊嚴和主體的特性。」勤勞是一種德行,勤勞的人藉著工作為人,是使他達成人性的完美,及使他「更成為人」的路徑,但通諭卻提醒,工作也可能成為壓迫人或剝削人的方法,唯有與一個合適的工作社會秩序銜接,才會令人在身體及尊嚴沒有受損的情況下,達成人性的完美,「更成為人」。因此,筆者認為當我們面對「反工作」的風潮,而在討論其合理性的同時,更應該討論今天的工作,是否有一個合適的秩序,令人的身體及尊嚴無損,令人於工作與生活之間得到平衡,以及今天的工作是否可以令人「更成為人」? 

 

  •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新界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