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耶穌復活堂(下)在社區發放復活真光

期數
第 4079 期
刊登日期
2022.04.22
主曆
2022 年 04 月 24 日 復活期第二主日(救主慈悲主日)

 按圖放大

耶穌復活堂主任司鐸、聖言會的馬德良神父(Terrance Mascarenhas)說,耶穌復活堂代表著「耶穌從墳墓中復活後有真光來到這世界上。」

進入聖堂,祭台後的復活耶穌像並不是置於中央,而是靠在右方,在祭台上的中央會見到呈正方形的大盒子,朝向上望便見到屋頂透入陽光的設計,原來是代表耶穌的墓穴,光芒代表著耶穌復活後「有光!」在復活耶穌像的右邊放置的聖體櫃,則代表著耶穌。誠如復活耶穌所說:「你們為我作證人。」(宗一8)

根據首任主任司鐸高培理神父在2008出版的40周年堂慶特刊指出,當年聖堂的建造設計沿自白禮賢神父的思維創作,「耶穌復活堂」的名稱則由高神父和堂區教友一起商議出來。

雞寮傳教 服務難民 照顧窮人

1959年,觀塘只有一個堂區聖若翰堂,直至1968年分別在觀塘徙置區及秀茂坪設立耶穌復活堂和潔心堂。早在50年代,大批難民來到香港,瑪利諾會傳教士便開展難民服務,服務地點包括位於觀塘徙置區俗稱的「雞寮」,合共24座樓高七層的樓宇,後來雞寮在80至90年代重建為翠屏邨。其中在雞寮的第18座,滿載著教會服務社區的足跡:設有診所、縫紉學校、幼稚園、堂區辦事處,亦會在該處舉行平日彌撒。

「我當時還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從老虎岩(樂富),搬入雞寮(翠屏邨),當時要乘巴士到老虎岩上學,至二年級轉到聖神小學(已結校)就讀。」在公教家庭中成長的信徒詹招華回想於1962年隨家人遷入雞寮,在區內跟傳道姑娘逢週末下午在租用的房間上主日學,主日彌撒則要到村內其中一座大廈的天台參與。他口中所說的,便是昔日位於雞寮第18座的彌撒中心,亦是耶穌復活堂的前身。

詹招華形容,兒時經常與父親結伴到彌撒中心參與感恩祭,「由家中步行10分鐘到聖堂,後來我長大了便加入輔祭會。」他形容在60年代成長的兒童,甚少機會外出,當時服務聖堂的瑪利諾會神父時常帶著青年到處遊走,拓闊視野,「試過美軍戰艦來港期間,神父帶領青年前往參觀,當年仍未有地下鐵,便乘巴士再乘船,過海到天星碼頭,一睹戰艦的規模。」

他感激瑪利諾神父對教友及居民的關顧,特別在60年代經濟困難時期,堂區設有麪粉機把白米磨成粉,或把麪條派發給坊眾,「當年我的家庭也是受惠者,亦會幫忙神父分發物資。兒時受到堂區的恩惠,由讀書、結婚及生兒育女也活躍於堂區,他說多年來紮根堂區,因為這裡見證著他成長及展現關懷的地方。

藉中醫學傳播愛的喜訊

疫情期間,堂區教友中醫師湯敬東與他的母親吳浩清,在堂區主持健康講座及足底按摩課程,透過足底按摩的養生秘訣,吸引不少認知障礙症照顧者或體弱人士出席,當中不乏非信徒,母子倆從中向學員帶出天主的創造。

吳浩清曾透過足底按摩去幫助年長的雙親,現在與兒子一起向外分享此療法的優點,她說:「天主創造人類是很奇妙,祂把一個自癒機制放在我們腳底下,只要學懂足部按摩,許多身體上的毛病也可以慢慢消失,使人回復健康。」

湯敬東自小學參與輔祭會,至今已逾20年,在成為中醫師後仍不時以這份專業去服務。他有見觀塘區內不少低收入家庭及65歲以上的長者,便希望透過免費提供健康學習等資訊,去幫助基層自學,「信仰教我要善用天主賜予的塔冷通,將我的中醫知識向外傳遞,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以行動見證信仰

愛德行動成功吸引非信徒認識天主教。過去兩年在神父宿舍負責煮食及清潔的工友麥鳳便是一例,她的家庭本來一向是拜祖先,初來聖堂服務時也拒絕信天主教,近年時常見證神父服務社區的熱誠,驅使她有意慕道。麥鳳說,見到神父無私地服務,樂於幫助有需要的人,讓她開始對教會感到好奇,並於去年開始慕道。

過去在耶穌復活堂服務的神父,除了教區神父外,大部分也是傳教士:瑪利諾會、宗座外方傳教會、巴黎外方傳教會、墨西哥外方傳教會,以及聖言會,這位來自聖言會的本堂馬德良神父說,歷代傳教士在社區服務的足跡,有如香港第一位聖人聖言會的聖福若瑟神父所言:「敞開我們的靈魂,為所有有需要的人服務。」

昔日在耶穌復活堂服務的瑪利諾會神父,走進社區服務難民及基層,到目前在堂區服務老、中、青的教友,及病弱者、心靈匱乏的人,甚至英語團體,讓整個堂區得到周全的照顧。

馬德良神父在2021年底的年度堂區通訊中提到,堂區教友仍對復活之主保持信心和忠心,期望教徒在「堂區更新年」時刻更新信仰,一起把福音傳播至堂區不同的地方。的確,基督復活,是慶祝基督的光榮復活,也提醒基督徒福傳的使命,將天國的喜訊傳到普天下去。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ConnieKo / 設計 Mike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