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若瑟堂(下) 帶來祝福、救恩的船

期數
4081
刊登日期
2022.05.06
主曆
2022 年 05 月 08 日 復活期第四主日
4081-10.01c

按圖放大

18721130日,聖若瑟堂——採用歌德式建築、用花崗岩和磚頭建成的聖堂,座落於半山花園道37號正式啟用,是香港當時僅有的三座天主教聖堂之一,為來自愛爾蘭及蘇格蘭的駐港英軍,提供牧靈服務。

150年過去,這座聖堂曾在1874年遭受颶風摧毁而重建,後來又在1968年再次重建,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聖若瑟堂,聖堂導賞員譚國雄說:「這是香港目前,仍在同一個位置、用同樣名稱的最古老教堂。」

一艘淺藍色的船
為世界帶來救恩及祝福

聖若瑟堂位於港島中區主要道路網絡,和交通幹道之內;鄰近香港動植物公園和政府主要辦公大樓,是區內市民及遊客經常到訪祈禱的地方。

如果從聖堂對面的美國領事館看過來,聖堂就像陸地上一艘淺藍色的船,喻意教會是得救的船,有普渡眾生的使命;聖堂對著花園道的那邊是船頭,桅桿上高掛著十字架;對著紅棉路的聖堂(船尾)同樣有十字架。聖堂入口上的外牆有三個弧線形的窗戶,中間放置工人主保聖若瑟的雕像,兩旁則襯以百合花的浮雕。聖堂以弧線形作為主體的裝飾,展示出後現代主義風格。

聖若瑟堂於花園道的出口處豎立了一條長木柱——和平柱,上面寫著「我們祝願世界人類的和平」,作為信眾帶給世界的祝福。

壁畫描繪聖經故事
菲籍風格竹屋 供教友聚會

進入聖堂,祭台中央有三個猶如百合花瓣的弧形彎拱,中央的拱內是提起右手、作出祝福手勢的耶穌,右邊的拱內是聖母瑪利亞,左邊的拱內則是聖若瑟,他身旁有聖若瑟堂的模型,象徵他是聖堂的主保。

祭台的後牆兩側畫有連環故事壁畫,祭台右邊描繪天使宣告瑪利亞的使命、若瑟得天使報夢、若瑟與瑪利亞成婚;祭台左邊畫有司祭高舉嬰孩耶穌、若瑟帶領瑪利亞及耶穌逃難埃及、耶穌12歲在聖殿解經等聖經故事。

教堂的後方除了有聖洗池外,還有聖若瑟像、菲律賓的主石之母像(Ina PoonBato),以及17世紀殉道的菲律賓聖人魯衣士(Lorenzo Ruiz)的木刻像。聖魯衣士是菲律賓海外工人和菲律賓青年的主保聖人。近年,在空地也建了菲律賓風格的竹屋(Bahay Kubo),供菲律賓教友祈禱和聚會之用。

這個堂區擁有眾多菲律賓教友團體,作為本地人,譚國雄在聖若瑟堂內,尤其感受到菲律賓教友對信仰的虔敬、熱心,「神父灑聖水時,他們會張開兩隻手接聖水,即使在疫情間,也會經常到聖母山,燃點蠟燭和祈禱。」

三代輔祭 見證堂區凝聚菲籍教友

教友黃耀楷是聖若瑟堂的讀經員及送聖體員,約在1960年來到聖若瑟堂,是當時少數的本地教友。「我中學領洗後加入學校的輔祭會,後來到聖若瑟堂,知道有輔祭會,便主動加入。」黃耀楷指,當時輔祭會成員大多是外籍人士,但也十分歡迎他加入。

這位當時1819歲的青年初來到聖若瑟堂後,便加入成為輔祭,「最開心輔彌撒後,神父會請我們飲可樂。」後來他在這間聖堂舉行婚禮,亦帶子孫到聖堂領洗,認識天主,「我的兒子、孫子亦是聖若瑟堂的輔祭。」

多年來,黃耀楷見證著堂區的改變,特別提到在80年代、回歸之前,不少外籍教友離開香港,使堂區教友人數下跌,「當時神父留意到在公教進行社上面、怡和大廈外,也有一班菲律賓教友。我們的堂區提供英文彌撒,神父便認為這些菲律賓教友也是我們服務的對象。」

他說,聖若瑟堂慢慢凝聚來自香港、九龍、新界的菲律賓教友,使堂區的菲律賓團體數目漸增。

設立中文慕道班 展開堂區新一頁

20194月開始,聖若瑟堂開始提供廣東話提前主日彌撒,主任司鐸談雷濤神父表示,至今參與人數逐漸增加,服務彌撒的信友亦不斷增多。

此外,堂區在2019年開辦了「聖福若瑟廣東話慕道班」和「聖福若瑟普通話慕道班」,並在去年迎來百多年來首批大約30 名,通過中文慕道班培訓而接受洗禮的教友,展開了堂區為本地及內地來港華人服務的新一頁,成為教友的家外之家。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Elaine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