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來作客鹽田梓】客旅人生中的課堂
鹽田梓是我在客旅人生中的課堂,讓我學習理解人與超自然(非科學邏輯理性和人的觀感經驗所能完全理解和操控的事物與現象)、人與大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係。2007年秋,偶然跟隨村民到滘西洲祭祖,看見村民在祖墳前奉上燒豬,祭奠茶酒香燭,與常見的中國民間宗教相近;但身為天主教徒的村民卻又同時誦讀聖經、高唱詩歌、虔誠祈禱、敬拜天主。整個過程使我體驗了宗教可以跨越文化藩籬,和而不同。
禮成後我跟隨村民回到鹽田梓,並首次在島上漫遊。大部份荒廢的村屋,都能找到一些昔日村民遺留下來的農具、器皿和生活物品;另外,我亦於澄波學校和小教堂內發現了好些富歷史價值的文本單張。基於對人文學科的興趣,我在徵得村長同意後,招募了三批科技大學學生到島上,將村民留下的昔日器具、物品和文本等收集並儲存起來。其後,「聖若瑟小堂」和「鹽田」相繼復修成功並開放予公眾人士,這些器具、文本等,在各方通力合作及悉心整理後,便成為另一種呈現島上客家村民過去生活面貌的文物陳展;亦反映了村民昔時與天、地、人互動的智慧。
鹽田濕地位於高低潮之海平面間,祖先築堤造水閘,利用潮水漲退,引海水自然流入,並蓄納作曬鹽用;因而形成山谷中淡水濕地農田區和海岸鹹水濕地鹽田區並存,在相互牽引和協同效應下,產生精妙的生態系統:海堤外鹹淡水交匯處發展成紅樹林區,既可弱化潮水的衝擊和拖拉,亦可保護海堤的結構。
如何藉著各種文物和生態保育的項目,促成可持續的綠色旅遊,並讓訪客認識鹽田梓的「天、地、人」元素?也許關鍵在於保育發展的「主體性」與「開放性」:一方面要培育村民社區的主體力量,推動保育工作;另一方面,亦要開放給不同背景的外界人士,介入參與,由此推動社區復興與內外聯動。
您我皆為客,「客」是一種謙卑、學習和侍奉的態度,客家村民先祖定居小島如是,傳教士來島上傳揚福音亦如是。在客旅人生中,「鹽田梓」是每一位到訪者的課堂。
- 鹽光保育中心,負責保存和推廣鹽田梓村的文化及生態保育。
圖 :01 科技大學學生學習文物保育工作
02 導賞介紹聖福若瑟神父在鹽田梓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