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最生活化的生態教育:台灣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
台灣今年4月19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把台灣朝野在永續農業、食品安全、食物教育等關注推上了新的高峰。這項對台灣島嶼未來影響深遠的立法,卻在香港連一則新聞都找不到。
台灣主婦聯盟是這項立法的重要推手,據其介紹,遠在2012年,台灣已經注意到日本在2005年制定了《食育基本法》,而日本是全球第一個將食物教育立法的國家,目標是希望透過飲食改變生活習慣,透過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接觸,來改變人與人的關係,並重新認識生命與社群的意義。
這個廣泛的關注來到2014年,由主婦聯盟與社區大學牽頭,成立了「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聯盟的首要工作,是逐條起草與修訂草案,然後透過大量的民間活動與結連,讓關心食農法變成一個全民運動。2020年開始的全球疫情,為食農教育法的推動注入了新的動力,「支持台灣在地生產農作物」,被視為保障台灣糧食安全的基本之道。最終,推動團體把握市民對食物安全,與糧食保障的強大需求這個時機,再推送食農教育立法的要求,終於最後順利通過,此法案將陸續起草,一年後法案正式實施。
食農教育法的第一條明確食農教育法的立法目的,提出「為推動食農教育,強化飲食與農業之連結,……促進全民參與並支持農業發展,強化城鄉交流,維護飲食及農業文化傳承,提高糧食自給率,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活化農村社區產業及農業永續經營」。這條短短的只有22條的法案,其實是宣示一個理想。雖然台灣食農教育具體究竟走向何方還需要拭目以待,但政府將會有預算,各級政府需要成立推動委員會,需要訓練公務員執行,這樣就有了動力可以發展出台灣自己的食農教育方向與體系,而食農教育將會撬動系統裡面其他環節,包括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環境保護,促進農村轉型,學校的課程改革等等。這是有力回應教宗在2015年公布的《願祢受讚頌》通諭,對純科技解決現代問題的洞見,生態文化不可簡化為對污染、環境衰退等問題的局部回應,我們需要不同的觀察、思維、政策、教育方案、生活方式與靈修等。(#111)
可見在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氣候危機,造成糧食供應不穩定及價格波動等影響,台灣面對這個危機,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反觀香港,政府在2014年提出《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諮詢文件,當時民間團體有一個共同的訴求,期望政府成立跨部門的委員會或工作組,制定出整體的香港農業發展政策,之後各個部門才可互相配合,因為農業是個多功能的產業,農業空間不單只在鄉郊,它的內涵超越純粹的經濟活動,這非漁護署(或連同食衛局)可以單獨處理的範疇,它實際上還牽涉到環境局、發展局、教育局等。
看到台灣在這方面的飛躍發展,只令人更加慨歎,在全球糧食將會愈來愈緊張的當下,在提升食物自給率、食物安全,食農教育等方面,政府沒有汲取其他地方的經驗,因而缺乏任何超前準備的思維與舉措。
-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