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保祿堂(下) 跟隨聖人步伐 向外福傳

期數
4088 期
刊登日期
2022.06.24
主曆
2022 年 06 月 26 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4088-10.01

按圖放大

聖保祿堂在1970125日,即聖保祿歸化紀念日,奉獻首台主日彌撒聖祭。這間聖堂透過建築氛圍中,讓教友感受到聖保祿的臨在,好能效法聖人的芳表,找到天主的存在。

「最初踏進這間聖堂,我找不到與聖保祿相關的地方。」助理司鐸范錦棠神父深信透過與聖人相關的建築氛圍,有助教友感到聖人的臨在從而找到天主。因此,他在19992010年出任聖保祿堂的主任司鐸時,進行了聖堂維修工程,增添了不少聖保祿的元素,讓到訪聖堂的每一位,加深對聖人的認識。

壁畫及聖像畫 重踏聖人足跡

其中,特別為迎接2008年——聖保祿年,范神父當時特別邀請畫家張琪凱,為小堂繪畫壁畫及聖像畫,並為學校地下製作保祿歸化馬賽克石畫。

該堂的主日彌撒及星期六的提前彌撒主要在小學禮堂舉行;平日彌撒則會在油蔴地天主教小學五樓的小堂中舉行。

壁畫及聖像畫展現在小堂的祭台上。在壁畫中,帶著五傷復活的耶穌就在祭台的正中上方,左方是聖體櫃,右方則是保祿。范神父解說,壁畫中的保祿背著書卷走向耶穌,而後面則有教友跟隨聖人的步伐,一起傳播福音。

聖像畫則放置在小聖堂祭台的左方。這幅聖像畫記載「保祿在大馬士革途遇主」、「領洗皈依滿聖神」、「接受派遣傳聖道」、「福傳之旅建教會」、「斐城婦女獲信仰」、「宣講天國志不渝」、「獄中書簡情理義」、「捐軀殉道為主榮」等八幅小圖,描述保祿的歸化至為主殉道的一生經歷,幫助教友祈禱及默想。

此外,教友每當踏入學校正門,或學生在操場進行活動,皆可以看到一幅巨形的聖保祿歸化馬賽克砌石畫。這幅壁畫由左至右地呈現三個聖保祿的故事;左邊顯示他在歸化前,因為不接受教會而以迫害基督徒為榮;中間顯示他走上歸化的路途——在前往大馬士革追捕基督徒的路上,被強光和聲音影響跌倒在地上。右邊則顯示保祿歸化後,四處向人宣講福音,甚至在獄中受苦時,仍不忘寫信給各地教會,表示對教會的掛慮。這幅壁畫底色由深沉的色調逐漸趨向光亮,代表了保祿由黑暗走到光明的轉化。

上門探訪 尋找主的羊

聖保祿堂於1970年正式成立,但早在1954年,白英奇主教已批准在彌敦道成立教理研究班,隸屬於尖沙咀玫瑰堂。及後,教理研究班搬遷並改名為「聖若瑟模範工人小堂」,這就是聖保祿堂區的前身。

「最初搬來這個區,我並不認識聖保祿堂。」教友黃麗貞70年代搬至堂區附近居住,經神父家居探訪而認識聖保祿堂。雖然她1987年已搬離油麻地區,但是與堂區教友的深厚感情,使她經常回到聖保祿堂與教友相聚。

文浩明是聖保祿堂聖母軍(天主子民之母支團)休會前的最後一任團長,他提到70年代堂區聖母軍,負責探訪教友的工作。在平日的探訪中,文浩明與團員兩人一組,上門探訪教友,「此舉吸引了不少教友加入聖母軍,有些也因此更認識堂區,加入不同善會服務堂區。」

文浩明於1972年領洗後加入聖母軍,他提到那時候的聖保祿堂成立不久,善會組織沒有現在完善,所以團員也會根據堂區需要,提供不同幫助,例如在感恩祭中領經,在兒童會中維持秩序及安排康樂活動,「我們的服務沒有太大規限性,所以哪裡需要人,我們便到那裡幫忙。」

他認為聖母軍的服務,為他帶來不少信仰得著。因此,即使到後期,堂區的聖母軍團員漸減而需要休會,他與神師及團員仍保持聯絡。

青年茶座造就福傳

「堂區在70年代最大的特點是設有兒童會和青年茶座,青年茶座讓青年有一個聚腳的地方。」教友梁煥嫦在中學時經妹妹介紹而認識聖保祿堂。她說,當時區內沒有太多閒餘活動,她與其他青年除了到佐敦的佐治公園、拔萃女書院校園及一間基督教會堂,最愛到聖保祿堂相聚。她提到不少非公教青年參加青年茶座,聚會中,參加者彼此分享生活話題,「因著青年茶座,我才有機會認識信仰。」

梁煥嫦參加了數年的青年茶座後,於1974年在堂區傳道員邀請下學習道理,其後領洗,「聖堂在油麻地超過半個世紀,它也進入了我的人生,開展我的信仰旅程。」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Elaine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