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福傳使命
上周末(7月2日),道生會的杜昀祐執事晉鐸,實在令人欣喜,這位香港與菲律賓混血兒在香港土生土長接受教育,經過多年神學和哲學的培育,肯定了自身的聖召,在香港教區被祝聖為司鐸。
香港天主教會開教逾180年,早期仗賴外國傳教士來港,服務大眾。首位居港的天主教神父是西班牙籍聖方濟會納華路神父(Fr. Michael Navarro);而第一個來香港傳教的女修會,則是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她們抵達香港後,專責照顧棄嬰、長者及病人。1931年11月1日,香港仔華南總修院正式開幕,隸屬教廷傳信部(現稱宗座福音傳播部);到了1964年,修院重組,交由香港教區主辦,改名為聖神修院,專責培育香港教區的修生。
香港教區除了培育司鐸,其實也有孕育修女:香港教區第一個國籍女修會,就是耶穌寶血女修會,早前修會在聖體聖血節(6月19日)慶祝創會100周年,已故的徐誠斌主教更親切地稱呼寶血會為「教區長女」,足以證明香港教區對寶血會的重視和關愛。
根據香港教區的資料,截至2021年8月31日,教區現時有兩位樞機,1位主教,1位輔理主教,66位教區神父,9位教區修生;修會神父則有220人,修會修生有17人。面對逾40萬教友的靈性需要,即使教區與修會攜手合作,牧養教友,有關情況仍是「莊稼多,工人少。」教區聖召委員會在今年五月舉行聖召月,讓青年帶著「聖召之母」瑪利亞聖像畫,由聖神修院巡迴到訪聖母訪親堂、玫瑰堂及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並在聖像畫逗留期間,舉辦了相應的青年聚會,探討和發掘年輕人的聖召,鼓勵他們勇敢回應。
的確,教會不能缺少年輕人。但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反覆,社會民生和經濟的發展彷彿停滯不前,人的生活態度很容易走向兩極:及時行樂,或是對周邊事物提不起興趣。要在年輕人身上播種聖召種籽真的不容易,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從新鐸杜昀祐在禮儀中的分享可以知道,與年輕人結伴同行、建立充滿喜樂的團體氣氛是可行的聖召路徑之一。主動與年輕人接觸、多溝通,在愛的氛圍下,聖召的種籽定能發芽生長,最終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