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活】耶穌應援會
在網上看了一段有關女團應援會的報道, 一位待業的女歌迷,參與女團歌手的應援活動。女孩自己設計海報、相片、明信片等物品,自掏腰包印刷,自己組織活動,在週末派發及售賣。
除此以外,女歌手半官方應援會的負責人,同樣是勞心勞力、出錢出力,為女歌手搞活動,聯繫歌迷;還有中年店主借出自己店裡的一幅牆和地方,擺放偶像物品,供人取閱。
為甚麼他們會這樣做?全部人的說辭都相近:由該女歌手參與某比賽開始,他們就注意到她,看著女歌手由歌也不懂得唱,一天一天地進步,到最後唱得跳得,還進入了最後階段,這種陪伴成長的過程,雖然各歌迷年齡不同、性別各異,都與這位歌手建立了一種感情。有人稱這是虛擬感情,但在實際生活裡,他們全都因此而改變了。
過去,我們稱歌手粉絲是「追星」,顧名思議,歌手是天上的星星,歌迷的追,就如同摘星般渺茫及不切實際。但是,今天這些歌迷的行動,用上「應援」此詞,隱含支援的意思。這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過往是虛無飄渺的幻想,現在是實在地支持自己的偶像,付出自己可以付出的,讓其他同樣喜歡這偶像的人可以得益,讓自己的偶像更多人認識。
這裡有兩個詞,值得我們反思:「同行」與「連結」。觀看偶像成長,令粉絲有同行的感覺,隨後的應援,繼續強化這種同行感,而同行又促使他們有一種連結感:與偶像的連結,與其他粉絲的連結,成為一種動力,繼續同行,形成良好的循環,於是粉絲更多,偶像更紅,每一個人都滿足。
大家想想,這不就是「共議同行」嗎?同行一詞不用多說,而「共議」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團體內不同的人,可以得以連結。不同的團體需要不同的連結,在應援的團體,幫助偶像讓更多人知道,更多人欣賞,連結了這些歌迷,促使他們同行。
那麼,為堂區團體來說,如何可以應援耶穌呢?也許先要問問,聽到耶穌的名字,我們有沒有心熱如火,如女團粉絲,如二千年前厄瑪烏路上的門徒。如果我迷上了耶穌,在今天的社會裡,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這份愛;如果不同的表達能夠產生連結,我們就可以同行了。
用時髦點的字眼,今天的歌迷是「充權」(empower)的一代,他們不是被動地迷偶像,而是自己親身參與造星的過程;何時何日,我們都是「充權」的基督徒,真正地參與天主的救恩計劃呢?
•塘邊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