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愛德華堂(下) 效法主保聖人 愛人如己

期數
4093 期
刊登日期
2022.07.29
主曆
2022 年 07 月 31 日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12.01a

按圖放大

55年前,瑪利諾會的葉欣榮神父(James Smith),在藍田村第四座旁創立了聖愛德華小學及成立聖愛德華堂。葉神父是該堂的首任主任司鐸,同時也是聖愛德華小學的校監,葉神父在第一屆畢業同學錄中,寫下對畢業生的期望,透過天主教教育,「養成為天主『愛人如己』之精神,藉宗教的啓示,使我們達到超聖之品德,以符將來為社會服務,為人群謀幸福之旨。」

聖愛德華堂於1967年建堂時,鄰近的徙置大廈仍未落成,學校也需要預留學額予將來入住徙置大廈的兒童就讀。由於不少學童在狹窄的居住環境下生活,葉神父為使兒童能專心學習,於平日晚上開辦免費功課輔導班,週末及主日則設有兒童主日學、初領聖體班等,誠如現任聖愛德華堂主任司鐸包天浩神父(A. R. Balubun)所言,堂區一直回應主保聖愛德華關愛弱小的表樣,多年來一直傳承凡事「以貧為先」的精神。

難忘神父無私奉獻

「慈祥的葉神父,就像一盞明燈照耀著我們的小小心靈。使我們從無知,進而認識天主的道理⋯⋯」曾入讀聖愛德華小學的舊生在首屆畢業禮時朗讀《別頌》時,在「我的母校」的首段已提及身兼堂區神父和校監的葉欣榮神父。創堂初期缺乏神父,當年瑪利諾會會士在觀塘區發展牧民,更是關顧居民在區內的生活需要,然而,面對服務的需求,除了由葉神父處理堂區事務,更靠著聖愛德華小學校長及教師的協助,包括由教職員組成的聖母軍,團員藉著每週工作分擔堂區職務,協助神父服務區內坊眾,派發糧油衣物等,與弱小者同行。

在聖愛德華堂成長的教友,不論是1967年創堂時,在藍田村第四座時期的聖愛德華小學舊校,還是1970年由彌撒中心遷到聖言中學禮堂,或是90年代遷至現址藍田慶田街的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等,每到週末,學校禮堂的舞台拉起布幕,展示大型的復活耶穌十字架,擺設祭台、讀經台、天神枱;鋪上祭台布、在祭台前放置花卉等,學校禮堂搖身一變,被打造成天主的聖殿。

80年代時期加入聖母軍青年支團的劉守傑,仍然記得每個週末到聖堂參與聖母軍時,總會見到當時的本堂狄和詩神父(Pierre Devos)在禮堂內,默默地為主日彌撒作好準備,「狄神父常獨自在禮堂排列椅子,後來教友受神父的感染,主動幫忙。」他說藉著聖母軍每週工作讓自己有機會服務堂區:探訪教友、讀經等;現在他也會定時在週末,為主日禮儀作準備,「昔日神父的榜樣,影響我也視聖堂為家。」

回想往日,劉守傑最難忘神父常與青年一起踢足球,他特別感激神父用心關懷青年。他憶起於80年代中在該堂服務的施永泰神父,常慰問他的家人狀況,「施神父見到我,便問道:『守傑,你的父親近況如何?』他知我父親身體不好,便經常關心我們,簡單的問候,讓我感到神父一直踐行耶穌基督愛的誡命。」

堂校教會是一家

1966年,位於藍田山上的徙置大廈陸續落成,教友區玉芳可說是聖愛德華堂的中堅分子:她隨家人搬入該處時,見證著聖愛德華小學落成,後來聖愛德華小堂成立,她便加入堂區。70年代中,她曾參與聖母軍長達16年,80年代加入愛德儲蓄互助社一直至今;1985年教授慕道班,88年履新,擔任全職傳道員達七年,在90年代末加入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任職書記,至2013年退休。她形容早年藍田的社區相繼發展,不少住在徙置大廈的孩子也會參與「主日樂園」,即是現在的主日學,「每到主日,堂區歡迎區內孩子到主日樂園遊玩,小朋友最愛在舊校操場踢『西瓜波』,也會上課聆聽聖經故事,藉此向兒童傳教。」

創堂初期,堂區靠著聖母軍的團結,與神父合作服務教會,當年也是成母軍一員的區玉芳,常於晚上隨神父巡迴家訪教友,教友也期待團員來訪,藉著交談了解教友的生活情況,當發現有家庭服務的需要,便會向堂區反映,再作跟進,使教友感到教會的關懷。她擔任傳道員時,日間處理堂區文書職務,晚上教授慕道班,也會為個別長者教道理,每位教友團結齊心,令她一直熱心服務堂區。

每年的主保瞻禮,堂區主任司鐸包天浩神父邀請教友實踐聖愛德華愛人如己、關懷弱小的精神,他認為堂區多年來以此作為愛德服務的方向,藉著聖人的芳表去教導信徒走向成聖之路,回應天主的召叫,「尤其是人在軟弱中,請求天主幫助時,陪伴人跨越前路。」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ConnieKo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