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我是巴基斯坦裔香港人

期數
4097 期
刊登日期
2022.08.26
作者
李嘉詠
主曆
2022 年 08 月 28 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工道自在回想20年前,十歲的我第一次跟父母由巴基斯坦來到香港,投靠在港的爺爺和嫲嫲。媽媽牽著我的手等候巴士,我默默窺探周遭的每一物每一人,回望注視我們的目光,聽著不明白的喧嚷,緊張的心情令我更思念久違的家人。爺爺和嫲嫲站在一座高樓前迎接我們,走到一條像魔術般有無數大門的狹窄走廊。爺爺突然在一道鐵閘前停下,屋內傳出熟悉的聲音,表兄妹立刻雀躍地衝向我,「家」的感覺令我未有在意空間的局促,更享受當下的團圓。

除了與家人重聚,我在香港亦體驗精采的校園生活,同學雖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無阻我們打成一片:地鐵站內齊集朋友、趕上回校的小巴、到附近籃球場打波⋯⋯生活就如一般本地學生無異。但人漸長大,慢慢需要負擔上更大的傳統責任,需要踏足舒適圈外的社會,開始要工作去養妻活兒,並在此地方組織自己的家庭⋯⋯

我在求職的過程中,向家人和朋友詢問不同職位空缺,發現行業不外乎地盤、保安、廚房工作。年少氣盛的我仍然希望探索自己更大的可能性,幾年間在兼職工作的同時,不斷出入於勞工處和其他職業介紹的機構。當得到新工作的面試機會,往往避不開「你邊度嚟㗎?」天真的我第一次聽不懂箇中意思,回答說「油麻地」,再被追問之下才明白對方有興趣的是我的種族。年幼的我認為即使自己擁有非華裔的外貌,但也是與香港成長,受香港的文化薰陶;即使未必能明白廣東話的每字每句,我也至少能正確地向小巴司機道出:「轉彎,有落!」因此,我心底內一直自信地說:「我是巴基斯坦裔香港人。」可是當這身分問題日復日地被問及時,難免耿耿於懷,開始有一絲動搖——我是香港人嗎?或是巴基斯坦人?

還記得早前因婆婆健康情況,我們舉家回鄉探病,我與表親亦四處遊覽巴基斯坦。這地方雖然是我出生之地,但社會風氣上給予我一份陌生感,是旅行的感覺。有趣的是,當我與當地人交談時,他們亦會問到我從哪裡來。我驚訝地想著自己到底留下甚麼蛛絲馬跡,可能是衣著風格、可能是說話的口音、甚至乎可能是思考模式。經過回鄉一事後,我對此心存芥蒂,到底哪裡才是我的家?

回到香港機場的那天,眼中景象由鄉村田野中的漫步,一步一步追趕上這城市齒輪的移動,匆匆穿梭在人群之間,不知不覺間我已與這個城市密不可分,習慣了急促的節奏,只希望家人衣食無憂,幸福生活。經過重重波折後,我找到一份市場營銷的工作,找到職場上的滿足感。同時我與一生最愛的妻子結婚,誕下兩個小寶貝,在香港建立屬於我的家。看見他們在公園中無憂地玩耍,猶如望到少時在農田中追逐的我,同時幻想著長大後的他們會是怎樣。

近年來香港人都經歷不少離別聚散,告別和團聚或都會令我們尤其感觸,相信大家都明白在一個全新地方去建立新生活、新網絡絕不容易。而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觀察到這點,因此教會一直為在港非華裔勞工提供針對性服務,透過網絡建立、實質及情緒上支援工友,讓他們得到更完善的生活保障。同時中心亦定時安排各式各樣的活動,組織工友互相幫助,建立一份歸屬感和使命感去服務更多其他工友,聚集更多人在這路上同行。我們共同的信念是去服務最小的兄弟姊妹,儘管膚色、種族、語言上的不同,我們都會同樣地有被聆聽、被接納的需要。教會團結的力量連結更多的他和她,讓我們能關懷更多社會上有需要的非華裔兄弟姊妹。

 

  •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少數族裔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