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主顯堂(下) 傳教心 鄉土情

期數
4097 期
刊登日期
2022.08.26
主曆
2022 年 08 月 28 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10.01a

按圖放大

南大嶼山梅窩主顯堂內安奉了一尊聖嬰像,它是從舊堂聖嬰彌撒中心遷來的。為曾服務主顯堂多年的麥少顏修女來說,這聖像讓她回憶起舊堂的牧民工作,及自己親手接生的小嬰兒領洗入教、長大成人,蒙耶穌聖嬰護佑。

「我很高興能服務這裡,因為教友就像一家人。」昔日大嶼山沒有大型醫院,交通亦未如現在般方便,每當遇上教友分娩,曾任護士的麥少顏修女,便負起接生的任務,多年來確保母子平安。「『麥修女,當年是你替我的孩子接生呢。』每當教友母子上前跟我打招呼及道謝,我便感到非常窩心。」

神父修女無私地服務

回想1980年代初,當時梅窩的主顯小堂仍未有神父長駐,大嶼山本堂神父較常駐於東涌,巡迴到各個小堂服務,麥少顏等幾位天神之后傳教女修會修女住在梅窩服務堂區。

她們亦與神父到大澳等地服務,關懷農民和漁民,扶助貧弱,每當打風落雨,就協助棚屋的居民防災。2000年大澳棚屋發生大火,永助聖母堂及永助學校亦有份接待災民。

麥修女表示,歷任本堂神父積極服務教友,「獻主會神父於1990年代服務,其中胡頌恆神父(John Wotherspoon)為主顯堂帶來新氣象,他開辦跳蝨市場,為基層人士提供廉價貨品,也開放聖堂辦事處短期接待露宿者,令人想起他現在的愛德工作。」

主顯堂距離梅窩碼頭只有3分鐘路程,舊聖堂聖嬰彌撒中心則距離碼頭20分鐘,如今改作避靜中心。雖然麥少顏修女已榮休多年,但她仍續繼住在梅窩並義務服務堂區,及協助打理避靜中心,襄助聖母聖心愛子會神父團隊。

停不了的主慈頌

南大嶼山主顯堂的牧民範圍亦包括坪洲及大澳,昔日離島船期疏落,教區邀請熙篤會聖母神樂院隱修士服務坪洲的和平之后小堂,他們與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熙篤會江克滿神父教我們唱歌,用丹田發聲,摸頭部感受震動昇華,又帶領教友小組。江神父本年較早前離世後,有教友坦言再也唱不了『主慈頌』,怕觸景傷情,因為每字每句均為江神父用愛心所教。」何火妹於1960年領洗,加入和平之后小堂,她表示, 一首『主慈頌』,貫穿了小堂教友的信仰生活,「每當老教友離世,火化及安葬禮便會頌唱主慈頌。」

老教友被熙篤會士孝愛聖母的精神所感染,「我們攜同聖母像,到教友家唸玫瑰經,老婆婆即使腦退化,竟然能琅琅上口唱起聖母歌,這正是教友最熟悉的歌。」

坪洲和平之后小堂布置簡約,雖然沒有富歷史意義的聖物,但中、英文團體熱心參與愛德服務及祈禱活動,讓這團體的愛心延續下去。

一所學校連繫幾代人

「雖然大澳只剩下一群年長教友,但堂區神父年輕又有魄力,令小堂重現活力,他讓小堂達成其『中門大開』的目標。」大澳永助聖母小堂銀髮族義工宋思慧,曾於80年代初在堂區屬校「永助學校」執教,學校於2003年停辦,近年復修後充當靈修中心,接待來自不同堂區的教友。

永助學校是昔日大嶼山最受歡迎的村校之一,它培育了徐錦堯神父及多位熱心服務教會的教友。宋思慧在永助學校見證了大澳最美麗的年代,「鄉村兒童在大自然環境下成長,很活潑,我與學生四處遊歷大澳,一起受到大自然的照顧。」大澳親密的鄰里關係,令她離職後在區內落地生根。

宋思慧協助堂區神父及其他義工,復修永助學校,「學校停用多年後,樓梯及柱樑受損,工程人員修補後,我們依然無法使用,幸好天主為我們挑選最優秀的義工,一起補救:就連曾從事國際工程的技師也幫忙。」如今永助聖母小堂隨著大澳人口增加,開始熱鬧起來,小堂多年來只有幾位老教友,宋思慧喜見最近有一個年輕家庭加入小堂,為團體帶來了祝福。

雖然梅窩、大澳、坪洲被海分隔,但無阻教友之間的情誼,靠著對聖母的孝愛,及對弱小者的愛去維繫,繼續建設這個眾家之家。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JosephTa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