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瑪加利大堂(上) 學習聖女 一切只為天主

期數
4098 期
刊登日期
2022.09.02
主曆
2022 年 09 月 04 日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10.01a

按圖放大

「一切只為天主,不為自己;讓天主安排,絕不隨自己的意願。」這是聖瑪加利大堂的主保聖人——聖女瑪加利大.亞蘭菊(St. Margaret Mary Alacoque)於350年前宣發永願,定下的「成聖規則」。到了今年,該堂迎接建堂100周年,向所有教友推動「三年聖經閱讀計劃」,主任司鐸金容載神父期望教友由現在至2025年,每天閱讀聖經,仍秉承聖女致力宣揚主愛,以達到「一日、一讀、一啟示」。

聖瑪加利大堂「三年聖經閱讀計劃」,是該堂首個邁向建堂100周年活動,邀請教友寫信給三年後的自己,為自己定下目標後,可以由舊約的創世紀開始,希望教友藉著每天閱讀聖經,履行福傳使命,活出聖言;教友們藉著共同參與,建立對堂區的歸屬感。

從煩囂走入恬靜

位於跑馬地的聖瑪加利大堂,由銅鑼灣禮頓道轉入黃泥涌道,繁華的鬧市立時變得恬靜閒適,每朝早上教友前來參與平日彌撒,彌撒後教友參與明供聖體,韓國外方傳教會的金容載神父說:「堂區很重視朝拜及明供聖體,這是堂區的傳統,以表達學習聖女恭敬耶穌聖心的榜樣。」

教友熱心敬禮,堂區恆常禮儀,如每月首週四的聖體彌撒、首週五的聖心彌撒,或是各大節期舉行的禮儀等,輔祭會總會作好準備協助神父,服務祭台。

聖瑪加利大堂是仍保持男性當輔祭的傳統,大部分成員自小加入輔祭會,保持「以大帶小」由上一輩教育新一代的傳統,薪火相傳,平輩間彼此培育,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神師作為陪伴輔祭的同行者,定時向青年分享聖言,不少青年長大後繼續在堂區擔當要職,現為青年牧民組組長的胡文滔便是其中例子。

肩擔輔祭職務 薪火相傳

「兒時我與家人參與彌撒,很羨慕站在祭台上的哥哥,他們可以近距離站在神父旁邊,有的拿著吊爐,或高舉十字架,很有型。我當時即使仍未初領聖體,已渴望加入輔祭會。」胡文滔回想孩童時期,輔祭會是不少男青年在堂區的理想職務:第一次學習在祭台上服務時,由經驗豐富的輔祭教他如何手持蠟燭,輔助神父主持禮儀,後來年長一點,可以學習使用吊爐了,「當在祭台上感到緊張時,資深輔祭會給予意見,直到我長大後也效法前輩,去教導剛加入輔祭會的兒童。」

胡文滔大學畢業後繼續進修,仍活躍於堂區,擔任青年牧民組組長,支援青年事工,他說因著兒時的信仰培育,潛移默化地建立出對堂區的歸屬感。

「輔祭是聖經『五餅二魚』奇蹟奉獻食物的小孩的延續,聖瑪加利大堂的輔祭會多年來均由男生擔任,以延續教會的信仰傳統。」同樣也是輔祭的葉潤華,現在是禮儀組組長,他說輔祭會讓自己結識到年齡相若的朋友,建立團體感,並成為信仰上重要的成長伙伴:一起踢足球、打桌球;每年暑假的夏日宿營,度過了彼此相聚的美好時光。

由堂區走出社區 送上主愛

該堂九年前設立聖若望廿三世會,以學習聖若望廿三世為人謙遜、溫和,並致力關懷邊緣人士及至整個世界,成員到各區參與愛德服務,例如到深水埗仁愛之家為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補習;到油麻地跟隨胡仲恆神父在街頭派發物資;前往位於沙田的麥當勞叔叔之家探訪病童並提供遊戲與說故事等活動;他們也前往鰂魚涌的社區會堂附近派飯等。該會近期為迎接中秋節,收集了大量月餅,準備在節慶前送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之前曾送贈逾300個新春福袋予基層人士及露宿者;端午節時把300隻糭送給無家者。

聖若望廿三世會的組長麥渭安表示,哪裡有服務的需要,成員便會響應參與,「這是一個一起成長的團體,當我們服務有需要的人時,成員帶同子女參與,並不時檢討服務的需要,從中發掘到社會上需要援助的一群。」該會只讓男士參與,創會神師周景勳神父表示,讓男教友相聚,一起分享信仰與生活,也邀請他們與家人一起服務社會,有助凝聚對堂區的歸屬感,其中每季的「Happy Hour」,「男士們互相『訴苦』無所不談,成為了他們抒發心情的地方。」賴輝鴻六年前領洗後加入該會,與整個家庭一起參與,他慶幸能在團體內,與成員分享心事,彼此成為好友。

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

「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是堂區本年的牧民主題,堂區牧民議會會長馮瑋瑜表示,無論教友是因著哪種原因而未有返聖堂,也希望透過堂區舉辦的培育活動,讓他們再次回到堂區大家庭,迎接聖堂建堂100周年,一起以聖言滋養信仰生活。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ConnieKo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