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瑪加利大堂(下) 東方首個聖女命名的聖堂

期數
4099 期
刊登日期
2022.09.09
主曆
2022 年 09 月 11 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10.01a

按圖放大

1920年,香港仍然是宗座代牧區,直屬聖座福音傳播部,時任宗座代牧的師多敏主教(Pozzoni Dominico)致函香港政府,要求在跑馬地撥地建堂,以取代因教友人數日增而不敷應用的灣仔聖方濟各堂,同年聖女瑪加利大(St. Margaret Mary Alacoque)被列入聖品,因而把新聖堂以聖女瑪加利大命名——聖瑪加利大堂。成為東方第一間以聖女命名的聖堂。

聖瑪加利大堂於2010年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堂屬古典復興主義的建築,進入聖堂前,由聖堂下面的樓梯仰望,凸顯聖堂的宏偉建築,殿堂以傳統的希臘式建築,門廊兩旁安置了兩座八呎高的巨型雕塑,面向正門的左邊是聖伯多祿像,他右手手握鑰匙,左手拿著書信草稿;右邊是拿著聖經與長劍的聖保祿像。兩座聖像於1938年由意大利工匠滿地(F. K. Monti)所製。

十字聖木成鎮殿之寶

在聖母祭台櫃庵內,擺放了於1924年由宗座外方傳教會傳教士從梵蒂崗申請回來的一級聖物「十字聖木」,該堂的助理司鐸周景勳神父形容「十字聖木」是鎮殿之寶,「90年代,每到四旬期拜苦路、聖週五,禮儀中把十字聖木放在祭台中央,用作對信友的祝福。」

進入聖堂的長廊上方,看到羅馬式的拱形穹頂,日間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透進室內,令聖堂分外明亮;祭台上的半圓形格子窗有如天上的眼睛;祭台中央掛上有耶穌苦像的十字架及耶穌顯現給聖瑪加利大聖女的畫像,畫內繪有一條成聖之路,以示由混亂黑暗走上光明之路。

創堂至今仍存放於聖堂的物品,包括聖堂大門、主祭台、聖體祭台、管風琴、十字聖木,以及現放置於靠近聖母祭台側門的一個「八角形」古老雲石柱立式的聖洗池等。而原來的聖母祭台,現安放於主祭台的背面;自創堂已掛於聖堂內的三幅畫像現為仿製品,包括:祭台正面的聖女瑪加利大、聖體祭台上的大聖若瑟抱小耶穌,以及聖母祭台上的進教之佑聖母。真跡於2015年聖堂大維修時進行復修,現存放在堂區中心禮堂內。

當年籌劃建堂的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特意展示進教之佑聖母畫像,周神父指出,教會當時視進教之佑為中國教會的聖母,而宗座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均來中國傳教,因此進教之佑聖母成為傳教士來華傳教的象徵。

1675716日,聖女瑪加利大28歲時,耶穌首次向聖女顯現耶穌聖心,吩咐她推動耶穌聖心敬禮,宣揚主愛,為罪人祈禱。聖瑪加利大堂以聖女作為主保,歷代教友一直為主作證,更孕育不少聖召,包括神父、修女、修士及終身執事等。

教友回應聖召服務教會

教友姚蒲淑玲於60年代中與丈夫姚友鴻在聖瑪加利大堂締結良緣,婚後開始投入堂區生活。她的丈夫後來在堂區慕道及領洗,更回應終身執事聖召。

姚太活躍於堂區,多年來參與不同的善會團體。其中她早年從事童裝製衣時,便親自為兒童歌詠團製作制服;80年代堂區中心落成,同時創立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創校初期的校服均由姚太縫製,學童的校服以圓衣領設計,服飾上刻意綑上紅邊,以襯托當時的聖堂以紅色為主調,「是金普仁神父(Luigi Gambaro)要求校服要有紅色元素,但是加上紅邊會脫色,我要逐件校服用鹽水浸泡,避免脫色。」

「吾主耶穌!我們今跪在祢聖心的像前,感激思念祢各樣的恩德,愛慕祢無窮的美善,及思念祢所講的話⋯⋯」在誦唸「奉獻全家于耶穌聖心」的禱文時,信徒也會跪在聖像前讀出禱文,主任司鐸金容載神父表示,堂區於20198月在聖堂門外設置耶穌聖心像,他認為除了聖堂內的耶穌顯現給聖女瑪加利大的聖像畫外,耶穌聖心像甚具標誌性,「教友也在生活中學習聖女的事蹟,天主藉著耶穌對她說,藉著朝拜及明供聖體,恭敬耶穌聖心。」

附屬小堂顯示與修會團體合作

聖瑪加利大堂區內的小堂,包括基督君王小堂、玫瑰崗學校小堂及華仁書院小堂。其中現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基督君王小堂於1928年由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興建,1930年建成,可容納約1000人。

二次大戰期間小堂給予聖保祿的修女用作醫院,幫助照顧傷兵之用,後來一直也是聖保祿修女的私用聖堂。至1963年,聖保祿修院的基督君王小堂開放,舉行主日感恩祭。直至1976年基督君王小堂正式獲批成為聖瑪加利大堂的彌撒中心,儘管小堂不能舉行婚禮及殯葬禮,也增加了堂區主日可容納教友的數目。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ConnieKo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