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活】道不同正好同行
筆者早前參與一個活動,由周守仁主教開場致辭,他問與會者,知否他擔當主教一年,面對最多的事情是甚麼。我心裡想是宴會吧,結果答案有點嚇一跳:是投訴。
主教沒有詳細解說下去,我按自己對教會的理解,估算最多的投訴,大概是來自堂區。因為在不同的場合,談到堂區更新,最常遇上的萬能 KEY 就是:你叫某某改先啦!
某某可能是本堂神父,也可能是慕道團的另一位導師,亦可以是插花組的成員,又或是音樂品味不同的歌詠團成員, 總而言之,就是某一個做事方法與自己不同的人,而堂區所以諸多問題,又或自己所負責的工作之所以萬事不順,就是這個某某的錯。
某某究竟有錯還是沒有錯,我並不知曉,畢竟聽來的只是一面之詞。不過,即使我相信,某某確實有錯,那麼,是否沒有某某,堂區就可以煥然一新呢?
無論是堂區老化問題,抑或主日學及慕道團流失的問題,還是教會團體人心渙散的問題,沒有一個問題,是由某某一手鑄成,隻手遮天的。正如我們經常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堂區其實也是一個類似身體的有機體,而有機體的特點,就是它本身的構成,環環相扣,彼此影響,而當整個團體呈現機能失調時,絕對不會是其中一個細胞的問題。
有趣的是,堂區內的文化,往往趨向論斷錯對,在具體明確的事上,神父與教友、教友與教友之間的分歧,往往無限放大,成為堂區生活的焦點。看過教法不同的慕道團導師拍枱,聽過禮儀組為了禮儀路線問題爭論半天,知道某聖詠團為了一首歌的唱與不唱反目。
從信仰上來說,教會是合一卻不是劃一,人人不同本來不是問題,做法不同可以各有各精彩,大部分情況,都不是對錯問題,往往是品味問題,又或是習慣問題。合一正是要我們如拼圖的每一塊那樣,各有特色才可以嵌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如果全都是四方形,反而變成一盆散沙。
從現實來說,今天的堂區團體,說陷入危急存亡之秋,不算是危言聳聽了。疫情期間流失三成教友,團體感日漸消失,老化問題看不到未來的路向,這些全是整體性、宏觀性、長遠性的團體危機,無論急切程度還是重要程度,絕對比一盆花的插法與擺位來得重要。
也許,某某真的有錯,但耶穌也曾說過,他來,是為了罪人,那麼,我們來到這個團體,究竟是為了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還是如同耶穌那樣,即使伯多祿三次不認自己,仍然在一份大愛當中,把教會交在他的手中,讓他照顧自己的羊?
•塘邊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