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德肋撒堂(下) 玫瑰花雨澤披世人

期數
4102 期
刊登日期
2022.09.30
主曆
2022 年 10 月 02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10.01a

按圖放大

在剛過去的盛夏,從太子道走到聖德肋撒堂,可以欣賞到沿路綻放的「樹頭菜」,漫天的黃白花,飄散滿地,令人聯想起堂區主保聖女小德肋撒(聖德蘭里修,又稱小德蘭)的小白花自喻:「在天主的花園中,我是一朵小白花。」

「我的使命會在死後展開。我願度生於天,以造福人間。我將從天上沛降玫瑰花雨——天主的恩寵。」小德肋撒生前預告她的玫瑰花雨,仍會無休地澤披世人;在聖德肋撒堂,附近的黃白花在初秋雖告凋謝,但主保口中的花雨,以至她的成聖路,一一融入了聖堂的禮儀空間之內,引領教友步武她的芳蹤。

聖德肋撒堂之美,不在於裝璜,乃在蘊含豐富的神學味道,教友於這座呈十字型的聖堂參與禮儀或導賞,有如經歷一趟逾越之旅。堂區導賞組成員黃月兒、吳月薇及程惠蘭表示: 「推開三重大門步入聖堂,會看到前方的苦難十字架。人生雖苦,但遙望祭台,便會看見耶穌的復活,祭台正正讓我們經歷救贖的聖事;祭台前長長的走廊,兩旁有14處苦路,苦路牌畫像告訴我們,漫長苦路總有耶穌同行,祂背負著我們,讓我們勇敢面對生命。」

教友可以在聖堂哪處默觀主保的成聖芳蹤?教友不妨走到聖堂中央的大祭台前,凝視那手持玫瑰花及耶穌苦難十字架的聖德肋撒聖像。主保生前喜愛玫瑰,因為玫瑰花的芳香象徵著愛德的芬芳;十字架上的基督,則是她的成聖鑰匙。

禮儀陳設帶出成聖芳蹤

大祭台後方的「後祭台」,則訴說著小德肋撒的信德故事,讓教友在她的引領下走成聖之路。後祭台恭放聖體櫃及於昔日收藏耶穌聖屍聖像,中央的祭台一直是聖堂的主祭台。

2007年新裝修的後祭台由教區禮儀委員會余蕙瑛修女設計,現在用作舉行平日彌撒,整體設計以玫瑰花雨為主題:讀經台、後祭台、雲石雕像、馬賽克壁畫及屏風一脈相連,表達聖德肋撒的靈修、對天主的愛及傳教的心火。祭台後方雲石雕像的小天使向聖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這座雕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聖堂的複製品,由聖瑪利書院學生捐贈;背後的彩石鑲嵌畫有雲彩、玫瑰花雨、小白花、草、土地、水,陰府及熊熊烈火,喻意聖德肋撒在天上延續她在世的救人使命,死後從天上撒下玫瑰花雨,造福世人,使地上長出青草和流出泉水,充滿生命的氣息。堂區中心於2017年增設聖體小堂供教友祈禱,設計沿用玫瑰花雨主題。

此外,聖堂玻璃窗單純地以黃綠色圖案,襯出純樸敦厚的氣氛,呼應著聖德肋撒的簡樸精神。

這份「在地若天」的意涵,提醒教友在彌撒中默觀主保的成聖經歷,學習她嚴守聖誡,謙卑待人,依靠天主,常行愛德,用信德灑下玫瑰花雨,惠及世人。

毗連明愛 體現堂區愛德使命

聖德肋撒堂是全港唯一建有仿羅馬式鐘樓的天主堂,正門側高聳的鐘樓是九龍塘地標,更是聖堂的標記。鐘樓的銅鐘於二戰期間變賣救濟貧民。

與鐘樓同樣高聳的建築,是毗連的九龍明愛中心,它是區內的愛德服務標記。聖德肋撒堂堂區多年來在傳教、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區內的修會學校及醫院合力服務社區,現今的九龍明愛中心,正是建自聖堂的舊禮堂。

堂區牧民議會前會長陳德權目前擔任明愛之友主席,致力推廣並支援香港明愛扶助弱勢社群的工作。原來這份服務心火,孕育自逾一個甲子前的堂區愛德服務。

「『小朋友,你想聽道理嗎?』我在鄰居長輩帶領下到聖德肋撒堂上慕道班,於1958年領洗,之後參與聖母軍青年支團。猶記得第一次開會,聖母軍團長親自到我家,接送到聖堂參與會議。我們一起出外探訪,就這樣傳承堂區的愛德工作。」陳德權愈發熱心服務,於1971年首次擔任堂區牧民議會會長,2000年再任此職,卸任後仍擔當不同職務,他喜見後輩也接力熱心福傳,「見證前人種樹,後人灌溉」;堂區也栽培出眾多聖召,包括早期的熱心教友、與堂區稔熟的康建璋及梁達材兩位神父,及101日起擔任主任司鐸的倪德文神父。

另一位牧民議會前會長、英文組負責人嚴志雄屬於中年一代,他與組員凝聚從外國回流的教友,並聯同菲籍團體,派代表參與牧民議會,「中國籍與外籍教友共融團結,既關心老教友,也愛護鄰舍。我們希望發展長者接送服務,幫助他們於疫情回到堂區,並透過有趣的歷奇活動吸引青年,讓受疫情阻礙參禮的教友『回家』。」

「聖德撒肋堂往年堂慶的時候,我們總對教友說:『希望之後再次見到大家。』今年101日下午5時慶祝90周年堂慶,我希望這個大家庭的教友及修道人回家,共享喜樂。」陳德權與堂區幹事熱心籌備連串堂慶活動,為教友設下愛的筵席,並鼓勵他們愛主愛人,就如主保在世時那樣。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JosephTang / 設計 MikeCha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