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堂校一家〔作者︰蔡惠民〕

期數
4103 期
刊登日期
2022.10.07
作者
蔡惠民
主曆
2022 年 10 月 09 日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眾裡尋祂「古道行工作小組」在整理早期傳教士留下的足跡時,發現座落於西貢半島或元朗錦田的小堂,不單是昔日村民接觸信仰、舉行禮儀的地方, 更是村裡的一處社區空間 ,為村民提供教育、醫療,甚至是文化、消閒的地方。最明顯的例子是西灣海星小堂、深涌三王來朝小堂,以及北潭涌聖母七苦小堂。這些小堂的結構基本上都是一分為二,由左右分隔,或前後分隔的教堂和學校兩部分組成。學校部分除教室的設施外,更設有閣樓供老師住宿之用,堂校的關係可以說是渾然一體。事實上,從村民的口述歷史中,不難發現他們童年生活的回憶,往往是離不開學校和教會的。

今天,雖然這些小堂座落的村落已大部分荒廢,村民的教育需求亦不復存在,但村落周邊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源, 以及多樣的自然生態景觀,每逢假日都吸引不少郊遊人士到訪,仿如一個來自四方八面的新社區;他們希望在行程中得以舒展筋骨、洗滌心靈、尋根溯源、親近自然…… 我們該如何活化這些小堂,讓她們再次成為一處社區空間,回復昔日堂校一家的密切關係呢? 

教宗方濟各在《堂區的牧靈皈依——為福傳使命和教會服務》訓令中強調,聖堂不應被等同一座建築物或一個組織,而是一個由不同團體組成的團體,是生命旅途上提供一口涼水的聖所。因此聖堂應該是以人為本,促進對話、文化相遇和開放包容的地方。

因此,「古道行工作小組」的願景不單是復修這些小堂的建築空間,而是復修聖堂與社區的一體關係,讓人生路上不同的行者,無論是村民、朝聖者、郊遊人士、生態教育工作者等,都可以在小堂的平台上彼此合作互動,共建一個開放包容的社區,促進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