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活】發揮利器

期數
4105期
刊登日期
2022.10.21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2022年10月23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神學生活偶然機會下,看了一段由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中心聯乘Youtuber Asha拍的短片。片裡用上一個獨特的方式,讓這位Youtuber與年青人談心,這獨特的方式,就是「告解室」。

然後,你看到年青人走進臨時搭建的紙板告解室,各自坐在一邊,隔住疏孔的板,看到卻看不清,每一個年青人都講出自己的心事:內心的苦、壓力、困難,曾經萌生的自殺念頭。另一端年青的Youtuber,雖然受過一天的訓練,實際上沒有甚麼技巧,也不見得有很精到的建議,但她細心聆聽,聽到難過時,與講話的年輕人一起哭。

講完,兩人出來,擁抱,非常窩心的一刻。

看到這情景,我深深感到教會信仰的偉大, 與失落。

原來,修和是植根在人心裡,而由耶穌基督而來,經歷多年教會團體生活而形成的告解方式,正是回應人心的形式。告解亭的形式,不是規矩,而是釋放。修和也不是規定,而是讓得到放下自己內心重擔的機會。

這形式的威力,大到即使是教外人士,即使沒有聖神的恩寵,它都可以發揮莫大的果效,讓一個又一個年青人,得到真實的關懷,以及釋懷的喜樂。

那麼,為甚麼在教會內,這種關懷與喜樂,未能發揮出來呢?

本頁圖片/檔案 - kkp07_500px最近得悉「共議同行諮詢小組」的問卷調查報告,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不少教友都感到,堂區生活未能滿足教友對深化信仰和屬靈成長的渴望。也就是說,我們有禮儀、我們有聖事、我們有團體、我們有培育,但這些原該具備深化信仰和靈性成長的「工具」,在堂區團體中,未能發揮它們原有的鋒芒。

未能發揮的原因可能很多,但為堂區團體來說,有一點最重要:要真誠地反思,堂區內所做的一切,首先要回應的,是每一個活生生的教友,乃至活生生的人。

今天堂區所做的一切,不能讓教友感到信仰和靈性上的得益,很大程度上,很多做法,回應的是過去的人,而非今天的人。不少禮儀上的做法,回應的是負責教友三四十年前的自己,他堅持這樣做,因為他當年很感動;主日學的導師要小朋友做這做那,不是因為這樣做,為今天的小朋友來說有意義,而是照顧導師那個童年的自己。

我相信教會的傳統有莫大的威能,從上面提到的短片可以看到,但當堂區團體只回望自己的影子,如同希臘神話裡水仙子納西瑟斯那樣,一看到自己的容顏,就無法把目光移開,只能夠痴痴地凝視自己,總覺得自己是最完美的,不理會外界的變化,那個自戀的神話人物,最後就是這樣憔悴至死了。

接受自己臉容老去是不容易的,但老而彌堅,同樣可以有莫大的活力,去愛世人,來感動世界的。

•塘邊鶴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