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聖雅各伯堂(下) 建校傳教 信仰傳遍油塘

期數
4107期
刊登日期
2022.11.04
主曆
2022年11月06日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丙年〕
kkp10-11_20221106_1200px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早年的鯉魚門,居民為爭取子女有讀書機會,輾轉找到當時在調景嶺服務的聖母聖心會會士雷震東神父(Octaaf De Vreese),當時居民由現在的高超道攀山越過調景嶺,登門造訪雷神父,邀請他到鯉魚門開辦天主教學校。終於,雷神父於1962年在鯉魚門興建聖雅各伯堂,並開辦德基天主教學校。

聖雅各伯堂現任主任司鐸、聖母聖心會的馬偉良神父(Patrick Masschelein)於1974年來香港傳教時只有27歲,當年他常聽到雷神父細說在鯉魚門傳教的往事,「雷神父願意到鯉魚門建校,但條件是同時要建聖堂,也要求村民聽道理。」聖雅各伯堂便這樣開始了。

1962年,雷神父在鯉魚門買下一間屋,建立小聖堂,以及幼稚園連小學的德基學校,1962年7月25日, 在德基天主教學校課室奉獻第一台彌撒,逾200多人參禮,聖雅各伯堂在聖母升天瞻禮當日啟用,並為80餘人付洗。聖堂在建堂後翌年,在後山山腳興建一座聖母巖,象徵聖母護佑漁民,時至今天,聖母巖仍屹立於此,頂上的十字架及刻在巖上的「鯉魚門聖母」字樣仍然清晰可見。

鯉魚門的小聖堂 充滿著愛與人情味

明愛總裁閻德龍神父於60年代遷入鯉魚門,見證著聖雅各伯堂的落成,更成為該堂的第一代輔祭。他在平日早上在聖堂擔任輔祭後,才到鯉魚門的海濱學校上學,小學還未畢業,便回應聖召,並於1966年加入聖母昆仲會,後來才轉到聖神修院繼續培育。

閻神父說,聖母聖心會神父常懷傳教精神,經常詢問輔祭會否修道,他亦難忘每朝早輔彌撒後的新鮮麪包,「雷神父為幫助貧苦,特意聘請麪包師傅,每朝製作麪包派發給坊眾,也派送糧油和衣物等救濟品。」而60年代,住在鯉魚門的中華無原罪聖母女修會的修女亦時常與教友一起,向村內居民教授道理,至今該修會的修女仍然在堂區服務。

教友盧鳳華於1975年遷入鯉魚門,三名子女也在聖雅各伯堂領洗,每個主日她帶同孩子到昔日的鯉魚門聖堂參與主日彌撒,後來長子擔任輔祭,當時艾生恩神父(Josse Henri Nijssen)每星期見到她的孩子,也會關心他們有沒有用功讀書,「艾神父留有鬍鬚,每次到聖堂總是駕電單車前來,手拿著煙斗,孩子也形容他很像大力水手。」

現在盧鳳華仍活躍於聖雅各伯堂,是非常務送聖體員及善別小組的成員,她說堂區充滿人情味,昔日環境生活雖艱苦,憑著信仰的支持,使她也能一一渡過生活中的難關。

本年聖雅各伯堂慶祝建堂60周年,1990年以前, 除了在鯉魚門聖雅各伯堂舉行彌撒外,曾在鯉魚門、油塘灣等的天主教小學及中學設立彌撒中心,方便教友參與彌撒;1990年聖堂建成,位於嘉榮街,卻因為周邊屋邨清拆及重建,社區發展導致該區近20年來人數急劇下降,大部分教友離開油塘,直到2011年後教友人數隨著新樓宇相繼落成而逐步提升。

聖堂重修重拾漁村特色

聖雅各伯堂於2019年重修,2021年完成翻新,翻新後的聖堂揉合了昔日鯉魚門漁村面貌、維多利亞港景色,也融入了西班牙「聖雅各伯朝聖之路」的色彩。

聖堂的設計意念,由法籍藝術家、天主教真福團成員德詩雅修女(Marie-Anastasia Carré)主筆,負責繪畫聖堂內的壁畫,德修女亦邀請多位信徒藝術工作者一起參與壁畫畫作。

進入聖堂,祭台間描繪復活主耶穌在海邊顯現,右手指上天,左手指著地,意即「上愛天主,下愛世人」;福音指出復活耶穌在海邊顯現給門徒,而油塘位於沿海地區,有如是耶穌親臨油塘一樣。

方慶霖神父(F. V. Mahilum)表示,聖堂內的天花設計,以巨型的貝殼形狀呈現出來,他說,貝殼形狀也可解作是耶穌基督的一雙手,「耶穌歡迎眾人前來, 也邀請大家一起合作,展現福傳。」

貝殼形狀的領洗池設置於聖堂入口,與祭台連成一線,象徵信徒藉著聖洗聖事,展開生命的新一頁;面向祭台左邊見到聖體櫃,柱上繪畫天上和地上教會;祭台兩旁的壁畫,左邊繪畫了聖雅各伯在漁船上與父親及弟弟若望的聖經故事,右邊描繪昔日該區的漁村生活及現今油塘的生活面貌;祭台前面的石頭來自粉嶺聖若瑟堂因擴建而拆卸的一幅牆身,寓意信仰相傳,而堅固的石頭象徵耶穌堅固每個人的內心。

面向祭台右邊的「圓柱聖母像」,按《香港聖雅各伯堂禮儀空間簡介》,「聖母囑咐聖雅各伯建造一座聖堂以光榮天主,並給他一根聖母抱耶穌像的石柱。」凡前來聖堂祈禱的人,也可以在聖母像前請求聖母的轉禱,相信「聖母許諾祝福在這圓柱聖母像前虔誠求恩 的人」。

 

  • 編輯 CatherineWong / 採訪 ConnieKo / 設計 MikeChan

 

廣告